一、前言

  哲學思想與哲學方法關係密切。大哲學家者,往往有其獨特之哲學法,以成其獨特之哲學系統。如黑格爾的辯證法之懷疑法與其心物二元論,胡塞爾的現象學法與其現象主義哲學,杜威之試驗法與其實驗主義。故能了解一哲學家之基本方法,自有助於了解該哲學家之思想系統。要了解唐君毅先生之哲學思想,自應對其哲學方法有所探究。

二、唐先生對哲學方法有所通觀與反省

  哲學家作哲學運思,有先自覺其所採取之獨特方法,然後開展其哲學,有些則不必自覺其方法,待思想系統完成後由後研究尋溯而顯。大哲學家大皆能自覺其哲學方法,而更自說其哲學方法,如柏拉圖、笛卡兒、黑格爾、康德。唐先生對哲學家們所用的一些基本方法,皆有所通觀和反省。在他所著的兩大卷<哲學概論>中,即有兩章(上冊,第九、第十章)討論哲學的方法與態度。他扼要論述了哲學中的科學方法、直覺法、發生論的哲學方法,純理的推縯法、比較法、批判法、辯證法,和超越的反省法。在諸種哲學方法中,唐先生以超越的反省法為更根本的方法,唐先生明言:

我們可說超越的反省,實一切哲學方法之核心。(<哲學概論>,頁195)

因為無論是科學方法中的邏輯分析法,黑格爾的辯證法,康德的批判法,柏格森的直覺法,或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的懷疑方法等,皆預設了超越的反省之活動。(同上,頁191-202)

三、不限於黑格爾之思維方式

  一般泛論唐先生,多以唐先生的思維方式或哲學方法,因受黑格爾影響,故亦基本是辯證法的一種思維方式。此種說法,雖不能說完全錯,因唐先生之哲學亦有運用辯證法,表現辯證方式之處。如唐先生在<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書中所論,心靈之活動,先感通於「客觀境界」(前三境),進至於「主觀境界」(中三境)然後達於超主客之「絕對境」(後三境),此即似於黑格爾的「正」、「反」、「合」之精神辯證發展。事實上,唐先生對上述的各種哲學方法,在其哲學中,亦不能說全無運用。如唐先生在比較中西文化的多方著述中,即時用比較法;在他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亦不乏運用了科學邏輯的分析法,以確定及釐清他所用一些概念如「生命存在」、「境」、「感通」等詞之意義;亦曾用發生論的哲學方法,探求中國哲學中各種範疇如「道」、「天命」、「性」等概念。然而,在唐先生的哲學中,最為廣泛被運用,而同時表現了唐先生哲學的精神的,即為超越的反省法,或超越的反省精神、故說唐先生是用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能說完全錯,但此種說法並不確當,構成唐先生哲學中最基本和最廣泛被運用之方法,本文作者認為有四者,即:契會法、層層轉進法、超越反省法,與開闔法,此四者是互為貫通,而以超越反省法為基本,開闔法為更根本之大法。以下將逐一予以說明。

四、契會法

  唐先生用契會一詞不少,然鮮用此詞言其哲學方法,然此法為唐先生特別重視則無疑問。此法固非唐先生所創,而為不少哲學家思想家所同用。就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聽人言語,能善契會者,即可增加人與人間之了解,與對不同人物善會無礙之極至。以此說為唐先生之哲學方法,是因唐先生在其哲學中時常明白強調了解自家傳統或他人思想,須懷敬意善契會之重要,而唐先生在理解中西大哲之思想時即多所表現了這種契會之方法與精神。

  舉例言之。如唐先生與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諸先生所共同發表,由唐先生執筆,經諸先生討論略作修改之<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文中即強調世界人士研究中國學術文化,不應只從現實政治個人感情好奇心等動機出發,而「須肯定承認中國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須對中國文化看作客觀上的歷史文化,是人類之客觀精神生命之表現」,故須有同情與敬意,才可能有真實的了解。此須有同情與敬意,亦即先須有所契會,才能真正入於其中,出於其外;真知一文化之優點,復知其缺點與限制。

  一九六五年,唐先生在就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之就職演講中,談到<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即批評馬克斯學者、基督教,先懷成見,以馬恩列斯著作或新舊約聖經,「轉取中國哲人之言為之註者……隨意取用」,此為「未能對中國固有之哲學思想,先存敬意,以求客觀之了解,故不免附會多而成功少。」(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頁380-381)唐先生又說:

吾人真欲了解歷史上之大哲學家或聖哲,必待於吾人自身對哲學本身之造詣,又必賴吾人先對彼大哲聖之哲學,有一崇敬之心;乃能自提昇其精神,使自己之思想向上一著,以與所欲客觀了解之哲學思想相契接。而吾人對此思想自身之體證,實踐或欣賞,與對有此思想之為人之人格,能加以崇敬或欣賞,皆同所以使吾人對所欲了解之哲學,增加親切感;而使吾人之了解,更能相應而深入,以成就吾人之高度之客觀了解者。(同上,頁385)

在他處唐先生嘗言:

   如果對熊(十力)先生的生命人格和哲學思想沒有相應的契合和敬意,就更無法了解「新唯識論」的地位和價值。

  以此善契會法,唐先生的哲學思想,乃所以成其博大。唐先生在疏解中西哲學時,其方法亦必不先作批評,而是先嘗試了解其思路,緣何而有如此之觀點理論,先求盡量契會地同情地理解他人之所見,然後才指出其不足與限制處。唐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巨著,即表現了求善契會世間種種思想觀點,而知其所是。在唐先生看來,凡哲學思想,皆人心的活動表現,而此心之活動表現,可以有方向層位之不同,世間一切之矛盾衝突,是原於「吾人又恆不免依其所自限之某一深度、某一方向之心思運用之所知,以觀他人沿其他方向,運用其心思之所知,而不能善會之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自序)可知若能善契會各種哲學思想背後之心靈活動的方向層位,如實觀之,知其所是,安於其所在之層位,則人可「立於無諍不言之地,以使此相異相反之言,皆可為當機成教之用。」故可見唐先生哲學之深心密意,即在融會貫通天下之思想而不見其矛盾,由此可以理解唐先生嘗謂:除自相矛盾之言說,世上一切之言說皆可在一義下成立。

五、層層轉進法

  唐先生並未明用此詞以說其哲學方法,但在其哲學思維與論述中,則此法之運用,可謂屢見不鮮。透過此法之運用,唐先生之哲學不止博大,更見精深,而此法在哲學之運思與表達上,是由淺入深,層層轉進,易接引來者,往往使學者「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欲罷不能」之感。

  舉例以明之。如唐先生在<人生之體驗>一書第三部,談「自我生長之途程」中,即把他自己體驗到的心靈之十境界,由淺至深,層層開展,使自我存在在自強不息中不斷求充實其生活之內容,自我由嬰兒期之混沌,層層轉進,升到更高之境界,直至達於聖人之「悲憫之情之流露與重返人間」之境界。每升進一境界,即發現新價值新意義。唐先生自言其<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根本意旨之及於人生者,即見於早年所著<人生之體驗>一書中的「自我生長之途程」等著作中(見<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自序)。而事實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書中所言之三向九境,亦是心靈活動層層開展轉進而呈顯。

  在<心、物與人生>一書中的第一部份「物質、生命心與真理」,唐先生即通過「常識」與「慎思」兩個虛構性的人物之對話問難,從常識之觀點出發,層層轉進由淺入深,由釐清物質是何義,能否為生命、心靈之基本,進而辨明生命物質之不同,生命心靈之非本於物質,生命心靈活動之獨立意義,轉進至心之具獨立存在意義,與求真理之心的客觀意義,及真理之不外於心義。

  在<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唐先生討論孔子仁之觀念之意義時,亦用到了層層轉進之方法,析論孔子答弟子問仁之不同,實有深淺不同之義理在。由樊遲問仁而孔子答以愛人為最淺之義,以進至答子貢、仲弓,而更至答高弟顏淵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之深義。

  其他如在<人文精神之重建>一書中,論及「孔子與人格世界」,論及各種型態人格,由純學者與事業型、天才型、英雄、豪傑、超越型聖賢,以至於圓滿的聖賢孔子,論述各種人格之美及價值,在層層轉進之論述中,亦見人格價值有高下之分,固亦反顯此層層轉進法之又一例。

六、超越反省法

  前文已言及唐先生以超越的反省法為一切哲學方法之核心,而唐先生之哲學思想亦與此超越的反省法不可分割。那麼,什麼是超越的反省法呢?據唐先生的解釋:

  所謂超越的反省法,即對於我們之所言說,所有之認識,所知之存在,所知之價值,皆不加以執著,而超越之;以期翻至其後面、上面、前面,或下面,看其所必可有之最相切近之另一面之言說、認識、存在、或價值之一種反省。(<哲學概論>上卷,頁191)

  前文亦曾指出唐先生謂超越之反省法為其他哲學方法所預設而為更根本。舉例言之,如辯證法之「正」、「反」、「合」過程之可能,「必俟我們對原初之『正』作一超越之反省,而認識其後或其前之『反』,進而再超越此『正』、『反』等,而後可能。」(<哲學概論>上卷,頁193)又如在比較法中,人所重者,其所以預設超越之反省法,是因為「在比較法中,人所重者,在由一思想或思想系統之本身之超越,而從事於『其與其他思想或思想系統之或同或異之關係』之反省」(同上,頁200-201)。換言之,沒有超越的反省即沒有比較。而在邏輯的分析或推演的科學方法中,更不能沒有超越的反省的作用在,「因一切思想之引申推演,都是超越一思想之本身,而另有所思,即皆是一超越一思想,而反省及其他之事。」(同上,頁202-203)

  唐先生嘗言,他的思想的基本方向,在他三十歲左右寫<人生的體驗>時已經確立。寫此書時的唐先生恐尚亦未及自覺,然<人生的體驗>裡的思想及精神處處表現了由超越反省而來的智慧。如書中第一節「說人生之智慧」,便有:

只沿著生命之流游泳,去追著前頭的浪花,你是看不見水上的漣漪的;
   你要見水上的漣漪,除非你能映放你心靈的光輝,在生命之流水上回光 映照。
   這是說,你當發展一個「自覺生命自身的心靈」,如是你將有人生的智慧。(頁26)

這點出了超越反省的精神是人生智慧的泉源。

   你建築樂觀在悲觀之上,好比撘一橋,你在橋上,可靜觀命運在你心靈中度過。由此靜觀,你可以由另一途徑獲得真正之安定。(頁33)超越的反省,如在橋上的靜觀,使悲觀命運之外見出樂觀,顯出心靈的安定。
   你當知道人心靈之深度,與他忍受痛苦之量成正比。(頁35)
人能在對自己在忍受著痛苦時作超越的反省,人發現了心靈的深度。
   你羨妒他人,你的本意是要擴大你自己。(頁41)
不要只向前看羨妒的情識,超越當下的這種情識,翻到它的後面反省,你發現要求自我擴充的一種善根本性。

  以上略引<人生的體驗>書中的一些話,很容易便可以見出,超越的反省法帶領人發現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意義與更豐富的價值。

  唐先生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一書中,肯定心之本體的存在(第三章第二節)時,即是通過超越的反省而來的肯定,因心靈本體無法外在地被證明,心靈本體不能成為知覺的對象不能成為客體而被認知,人只可從不斷的超越的反省活動中去體認。這種能不斷的超越反省,不斷的超越反省,不斷的自覺,也就是心靈的本性。

  在<心物與人生>一書中,透過「慎思」之說話,指出「自覺為一切心理活動之本」(頁89),而自覺即涵蘊超越限制之意(頁90)此能超越一切已成現實,即表示心靈本性之無限,「無限之所以是無限,即在他之破除有限。他必有限可破然後成其無限」(<道德自我之建立>,頁109)

  唐先生立的哲學,心靈具有自覺性、超越性與無限性,而超越的反省正是此心靈本性之用,實現心靈之真實本性,即能不斷實現超越的反省活動,由此可見唐先生所言的超越的反省法,與他這些早年已確定其哲學方向的著作所表現的思想有何等密切關係。而唐先生晚年最後的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書中所建立的生命心靈的三向九境(或多境)之存在,即與能作層層超越反省的思維方式哲學方法分不開。故說唐先生的思維方式是超越反省法的,便所言非虛;而亦可說超越反省法是唐君毅哲學中所強調的獨特哲學方法,然而這種方法,仍是歸宗於儒家的。只要看王陽明之謂「知善知惡是良知」,其所以肯定良知之存在,即是從人能知善能知惡的事實作一超越的反省,而肯定此能知善知惡之能,為良知良能,為真實至善之存在。又孔孟所強調之反求諸己之精神,忠恕之道,即要人能有超越的反省精神,不好只心知向外,一往向外用批評。唐先生在<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一書中,即反覆強調與肯定儒家反求諸己之精神。

七、開闔法

  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方法之歸宗於儒家,表現儒家之特性,更可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唐先生以「哲學研究法」為題的演講中進一步得到佐證。此次演講之主要內容是唐先生闡釋他的<哲學概論>一書的編寫方式(見全集,卷十八,哲學論集,頁438-451),唐先生明白的說:

  此書中亦討論到哲學方法共若干種,最後所歸到者,我名之為超越的反省法。此超越的反省法,依於哲學心靈之生疏感、超越性及普通的親和性。此是我述說哲學方法的歸結。(同上,頁441)

  換言之,此開闡之法比超越之反省法更根柢。唐先生是取易經「一闢(即開之意)一闔之謂變」之意而說,大概唐先生的意思是,一切變是開和闔,開是散而為多,闔是聚而為一。哲學的思想過程也是變的過程,自亦是開一闔之過程。一切的哲學思想是一開一闔之過程,一切的哲學方法自亦離不開一開一闔之過程。就超越的反省法而言,當人超越於一概念一思想方向時,此即帶來了心靈向此一概念此一思想方向以外去有開展,此時即是開。當超越一概念一思想方向,而另有所得另有所向,即心靈隨而凝聚於一新之概念新之方向中,此中即有一闔,唐先生在該次講演中,雖未有將開闔之法關連於超越的反省法而論,然就其所解釋開闔之意,本文以上略作關連闔釋,或離唐先生之意,庶幾不遠矣。本文論唐先生之哲學方法亦到此為止,自是由開而歸於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