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手往地上挖個幾米深,就有可能挖出一堆古代寶物、甚至是漢代古墓,對欠缺古代寶物遺址的台灣來說,可是天上掉下來的文物大禮,但是當寶物多到隨處一挖都可能中獎時,古物出土或許是場災難。

走進徐州漢文化景區內的漢兵馬俑博物館,才赫然發現中國除了秦始皇兵馬俑外,徐州的漢代古墓內也有兵馬俑,只是「阿兵哥」的個頭要小許多,模樣反顯得嬌小可愛,且每尊姿態與表情千變萬化。

漢兵馬俑的出土,無意間讓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與沈睡千年的古物交會在一起。徐州古城歷史約五千年,秦漢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歷史,再加上黃河氾濫泥沙不時淹沒舊城,逃難返鄉鄉民則在新生土層重新築屋,一層層堆累至今,目前的徐州市區下頭,即存在著許多歷史古城遺跡,像現在的明代景區,即是城區擴建時無意挖出的明代地下城遺址。

曾參與兵馬俑考古活動的原徐州市文化局長吳敢指出,現兵馬俑博物館所在地原是間磚瓦廠,一九八五年工廠在取土燒磚,竟在四米深處挖出一尊尊沈睡千年的兵馬俑,事後統計共出土四千多件陶俑,名列中國百大考古發現。

地底下古代遺址多,在現代經濟活動中反而成為政府發展的負擔。地產商、企業集團批地開發建設無非是要賺錢,但古物卻讓許多開發商裹足不前。以歷次企業開發不慎挖到古物的經驗看,徐州市漢畫像石館館長武利華指出,開發商與文物部門對如何處理遺址經常出現爭論,雙方都像捍衛領土般堅決不讓,最後只好讓上頭解決。

企業怕挖到文物,當地文物保護人員也怕挖到文物。挖掘意味著破壞,武利華強調,文物的特殊性在於一遭破壞就難以挽回,且文物的價值無法量化,無法用現代經濟衡量價值,更重要的,文物出土後如何妥善保護,也涉及經費跟技術。

一九八五年帶隊挖掘兵馬俑的吳敢回憶當時陶俑出土情況,當時兵馬俑從俑坑中拿出來時,每個都色彩鮮豔亮麗,讓人直接聯想到漢代生活情況,但出土後跟外界空氣一接觸,才幾個小時顏色卻都褪了,「當年曾花了五萬元人民幣買文物保護液,通通沒用!」

近幾年大陸文物保護經費逐年增加,但與現實需求仍有落差,而為了避免工程施工不慎挖掘出古代遺址,大陸國家文物局曾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標明各文物遺址地點,卻也引發兩問題,一是遺址更新遠遠趕不上經濟建設,許多標示處已有工程動工,二是引來盜墓者按圖索驥,結果變成了盜墓指南。

以徐州地區漢代古墓地點為例,在許多歷史書籍中早有記載跟紀錄,最著名的就是楚王劉交墓,前幾年盜墓者利用深夜時間,在墓室山頂上挖了一個直徑一米五、深度三十米的盜墓井,白天再用樹枝雜草覆蓋掩飾,吳敢指出,六一兒童節有小學生去附近玩,不甚跌入盜墓井才發現這起盜墓行為,「再挖二十米就可抵達墓室上方了。」

漢文化景區的設立是地方經濟發展與漢朝文物相結合的嘗試,但就目前規模與計畫內容看,景區走的是大陸熱門的「旅遊區」建設路線,未來新添加的配套內容多是休閒娛樂設施,而非西方博物館的寓教於樂功能。

德國車廠賓士汽車在北京的工廠開工時不慎挖到古墓,還是個古墓群,嚇得德國佬趕忙停工並打聽該如何保護,畢竟遺址在德國不是隨便挖就有、十分罕見。或許這是中西方看待文物價值的差異,文物遺址本身即是價值、跟數量多寡無關,但中國看待文物卻是,寶貝一多就不值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609170007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