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前紅色怒火抗爭、螢光圍城夜間遊行,已達到痛擊貪腐、抒發民怨、喚起共鳴,並且突顯陳水扁毫無反省能力的階段性效果;然而,這場群眾運動是否走向激進化,藍綠兩極力量是否進一步升高對抗,已是未來更大的挑戰與隱憂。
百萬人民反貪倒扁行動九月九日登場至今,已讓鬱悶已久的台灣社會找到一個出口,並對涉入貪腐弊案的陳水扁產生更大壓力。無論是不畏風雨在凱道連日靜坐的群眾,還是昨晚湧上街頭進行螢光圍城的人潮,倒扁運動展現的高昂士氣與良好秩序,以及對於非暴力抗爭的堅持,已令人對這場自發性群眾抗爭刮目相看。
相較之下,陳水扁與部分民進黨要角的毫無反省能力,已更加令人痛心疾首。面對要求下台聲浪,陳水扁的回應是回到南台灣取暖、不斷向深綠陣營靠攏、並且動員群眾反制,部分民進黨要角則把「挺扁」與「護台灣」混為一談,甚至拚命對倒扁群眾扣上「紅帽子」,其不知反省已到了不可思議、非常駭人的程度。
不過,反貪倒扁運動雖力求超越藍綠,也出現許多過去街頭運動未曾露面的年輕面孔,但至今只見泛藍色彩人士大量投入,泛綠陣營仍持保留觀望態度,並無具代表性的泛綠要角參加。如果這股態勢不變,除非有效啟動朝野協商機制,否則仍難達到逼迫阿扁下台目標。
除此之外,這場運動的「領導人英雄化」(施明德的個人英雄色彩太過強烈)、「價值觀錯亂」(出手打人的林正杰受到英雄式歡迎)、「缺乏包容性格」(痛批王麗萍的「台灣國」,卻給予雷倩的「中國人」掌聲)、「活動內容花絮化」(藝人、辣妹等反而成為主角)也都是值得檢討反思之處。
這場運動最不可測的因素,則在於二十一日之後的「強力圍城」是否激化為「實質攻城」,以及揚言大規模罷工是否成真。這些游走在非武力抗爭與脫序失控之間的激進手段,也可能進一步牽動藍綠極端勢力甚至南北地域的激化對抗。
群眾運動向來易放難收,凱道上的自發性紅衣群眾,恐怕已非施明德能夠有效掌控。因此,倒扁運動後續發展除了考驗施明德的智慧、陳水扁的進退,朝野領袖亦無法置身事外,應該以國家社會為重高度自制、共同防止情勢失控,並且思考化解民怨的有效機制,才能讓反貪倒扁運動後半段,不致淪為無法收拾的場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1600031,00.html
- Sep 17 Sun 2006 00:49
2006.09.16 中國時報 倒扁一旦激化 兩極對抗難收拾 何榮幸/特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