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瞿宛文教授在時論廣場寫了一篇「黨國資本主義已終結?」的文章,十分發人深省。

瞿文的主要論證是新的執政者民進黨和過去國民黨同樣壟斷公共資源,並且「更進一步將公營事業黨派化、泛政治化,而不是公共化」,所以代表台灣黨國資本主義其實並未終結。本人大致上同意瞿文對於民進黨政府的批判,但是對於民進黨政府國家與企業關係能否稱為黨國資本主義則感到保留,故希望提出一些問題就教於瞿教授,以釐清當前台灣政經構造的本質。

瞿文指出:「在當時(九○年代)多數的批評指控中,黨國的罪狀似被聚焦於壟斷資源,但其實更主要的是黨國被認為不具道德正當性,同時也不處理官商關係」,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黨營事業並非道德問題,而是直接涉及到政治競爭的根本公平性。君不見今日民進黨仍在為財務問題煩惱。

基本上,民進黨當前的金權政治模式和國民黨的黨國資本主義有本質上的差異。國民黨黨國資本主義的特色在於,其龐大黨產賦予黨組織相當高的自主性,形成了政治權力高於企業的政商關係,所以政策比較不容易被特定財團綁架,而能去籠絡財團。另外,由於當時黨營事業大舉進攻各種新自由主義政策下新開放的各種市場,從電信、金融、營造到BOT如機場捷運等,使得要進入這些產業的企業都必須與挾帶龐大政經資源的黨營事業合作。

相對的,由於民進黨不具備雄厚資本的物質基礎,需要社會的金援,所以比較容易被財團牽制。是故,今日民進黨的貪腐,一方面是這些個人操守上的問題,另方面正是因為其不是黨國資本主義,沒有龐大黨營事業的財務挹注,所以易於被資本家力量個別穿透。例如公職人員在過去有為黨募款的壓力,而許多派系老大(或許包括作為黨老大的陳總統?)也必須想盡辦法籌錢資助其他政治人物。

無論如何,國民黨雖仍保留不少不當黨產,但黨國資本主義的墓誌銘畢竟早已開始被書寫。未來即使當泛藍軍執政,當他們不再有如此龐大黨產時,政治權力的自主性必然大幅降低,所以可能同樣會面臨今日民進黨的脆弱與誘惑。

台灣黨國主義的消退,代表了台灣的民主和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個「後黨國資本主義時期」的政商關係。在這個民主體制中,本質上政治權力就容易被經濟資源挾持。反過來說,即使沒有黨營事業的罪惡,政治領袖還是可能高度濫用國家的公共資源,包括在私有化等經濟資源分配過程中圖利特定企業。這些問題當然不只出現在台灣,這幾年美國小布希政府也爆發嚴重金權政治。要強調的是,分析其結構性弱點並不是為其辯護--只要是擋不住金權利益的誘惑,就是政治道德的墮落。但要重構合理的民主治理不能只訴諸於道德問題,而是在於建構一套政治權力與經濟資源間的合理規範。

在後黨國資本主義的改革策略中,有兩個軸線是關鍵:

第一、政黨如何管理公共經濟資源。瞿文批判民進黨政府壟斷公共資源,但何謂壟斷公共資源並不是很清楚。對更主流經濟的經濟學家來說,是只要國家介入經濟活動,就會有這些貪腐、酬庸和尋租現象的出現。但如果瞿教授認為(我也認為)國家介入經濟和某程度的國有企業是必要,那麼重要的是強化各種監督機制及內部治理機制,來避免以政治酬庸而非專業考量的人事任用

第二、政黨如何與私人經濟資源互動。如果政治權力最終需要經濟資源,我們就必須讓利益交換(如政治獻金)更透明化,並有更清楚的規範,而這當然是有賴陽光法案。更根本溯源的是降低候選人的財務需要,因而須考慮公費選舉的必要性。

這裡提出的只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關鍵的是,我們要如何準確理解台灣新政經體制的核心矛盾,如何不要讓政治權力扭曲經濟資源、不要讓經濟資源操縱民主運作。這是未來台灣民主之路最大的考驗。

(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1600314,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