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躍起的中國,成為世界的焦點。毗鄰的南韓,不願讓這個亞洲巨龍搶了光釆,趕在中國與世界接軌前,展開「拚經濟,也要拚文化」的各項大業。在韓劇帶起的「韓流」吹遍全亞洲的同時,南韓政府與民間花了18年時間傾力打造的「坡州出版城市」(Paju Bookci-ty),已成為展現國力和競爭力的另一重要範例。

深秋時節,坡州出版城市首度舉辦大型活動,廣邀亞洲各地出版人一起分享造夢的成果。號稱「世界第一」的這個出版城市,從無到有,不是點石成金的傳奇,而是一步一腳印,眾志成城。

80年代末期,南韓出版業陷入頹勢,15位出版人在一次登山健行中,聊起出版業的困境,當時49歲的藝術圖書專業出版社「悅話堂」總經理李起雄登高望遠,發出大願:「不如買塊地,一起來改造出版環境吧!」他的突發奇想,得到眾人共鳴,夢想由此起飛。那是1989年。

坡州緊鄰38度線

後來他們看中的,正是京畿道坡州市這塊不毛之地。與首爾相距約40分鐘車程的坡州,是漢江和臨津江兩大川匯聚之地,因為緊鄰與北韓交界的38度線,在歷史上飽受戰火波及,至今仍是敏感的軍事要地。

由台北市雜誌公會理事長王榮文率領的台灣訪問團到訪時,北韓核武試爆的新聞正熱,駐紮在園區的軍隊出入戒備,隱隱然透露著異常的氣氛。

當年為了說服政府將此地開放給出版業者使用,李起雄等人四處奔走,兩度前往青瓦台向總統請命。總統表態支持後,又在遊說軍方協助的過程中,屢挫屢戰;同時還必須面對同業提出的種種質疑。從開始,這就是一條崎嶇的不歸路。

占地48萬坪的坡州出版城市,以創建「知識與資訊誕生的基地」為目標,分兩期工程興建。第一期是將創意發想、編輯、印刷、裝訂到物流等出版產業鏈各環節聚納於此,目前已有150家業者以購地建屋或承租方式進駐,明年3月全部完工。第二期重在吸引音像、電影、設計和運動休閒等領域的業者,預定2010年完成。整個計畫在統合人才與資源,推動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建築與生態相融

以尋鶴山為屏障,在漢江濕地上填土建造的坡州出版城市,保留了橫貫其中的河流,還有四處可見的原生植物,與結集國內外建築師規畫設計的一幢幢現代建築,交融成獨特的景致與氛圍。這圖像已說明,此地是個出版城,亦是建築美學的展示場,以及自然生態環境都市。

由於位處軍事要地,限建高度不得超過15公尺(相當於四層樓),負責經營管理園區的坡州出版城市協會和基金會,也規定建物外不能懸掛廣告看板,公司名牌統一立於門前,一樓屬於開放空間,作為書或藝術品的展示場域,讓文化藝術的芬多精,流動散播於園區內。

李起雄得意的說:「沒有一棟建築是相同的。」這個構想呼應了園區提供良好環境以激發出版人創意的宗旨。建築和景觀造型由石頭、書架、高速路剪影及山脊等概念發想,大多以清水模、生鐵和木材打造而成,是他期望的「與自然共生」的感覺。

如果你無法安步當車繞行一圈,只要走進園區重鎮「亞洲出版資訊中心」,拉開一樓大廳深色鐵櫃任何一個抽屜,不同建築的模型圖示立即躍於眼前,讓你看透透。這有趣的點子,讓人一踏進園區,就見識到這裡是玩創意的場域。

城市規模見雛型

目前「城市」雛型已現,出版上、中、下游知名業者紛紛落戶於此地,購物商場、健身房、電影院、餐廳及組合住宅等周邊設施,也陸續完成,開放使用。為解決上下班的交通問題,在首爾與坡州間有專車接駁。第二期將加入郵局、幼兒園、運動休閒區等,出版專業學校也在擘畫中。

硬體建設的創意擺在眼前,我們看到所有的事情在建構好的環境、生產線及種種規範下運行,可是感覺上好像少了文化人互動時的溫度和活力。參訪時,還發現印刷廠和紙廠排放的汙水,流入了河中,顯然環保措施尚待加強。李起雄強調「現在仍是起步階段」,不必急於驗收成果。

事實上,城州出版城市已打開了知名度,帶動地方繁榮,成為不動產商戮力開發的衛星城市。我們無法預想18年後這裡會是什麼樣的景象,但可以確定的,如園區執行長宋永萬所說,當初若沒有一群浪漫、有理想的出版人聚合起來,不會有今日的美夢成真!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09.shtml




打造夢想城市 官民攜手努力 【民生報/特約撰述徐開塵/報導】 2006.11.18 09:29 am

選擇離開首都首爾,去墾植開發一塊不毛之地,除了一群出版人的勇氣和毅力,還仰賴南韓政府的大力支持。

創辦坡州出版城市的核心團隊,以建構「國家文化產業基地」的願景,說服政府出資出地一起築夢。由李起雄和業者集資86億韓元,加上政府貸款85億韓元,以興建「亞洲出版資訊中心」,作為架構夢想城市的出發點。

南韓政府並依照振興文化藝術的法案,給予進駐坡州出版城市的業者,五年全免、三年半免稅賦的優惠條件。購地建屋的業者,還可申請低率貸款。

官方釋出誘因,只待業者回應。有些出版社嫌太遠,無意前來;有些出版流行文化書刊的業者,決定留在大都會感受時尚生活脈動;有的公司把總部搬遷到此,在首爾保留和作家、通路連繫的據點。

18年變化不小,坡州出版城市執行長宋永萬表示,當年參與發起造夢計畫的人,有一半已退出,部分中小型出版社無力負擔數十億買地建置的費用,而選擇離開,令他感到遺憾。然而也有公司改變心意,申請加入第二期開發計畫。目前此地最大規模的公司年營業額是5000億韓元,小公司約有20至30億韓元。

南韓知名出版社Dulnyouk才搬來十個月,總監尹千銀坐在大片玻璃窗前,屋外是一片翠綠,她坦承剛來時,因為距離感導致和作家的互動出了問題,工作效率減低,後來邀請作家前來參觀園區的環境,並加強對外連絡,才回復正常運作。她說,這裡的自然環境佳,工作時心情愉快,每天來回奔波180公里,也值得。

將出版人聚集一地,就能激發創意、提高效率?應邀前來參與出版論壇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趙斌,對此也有疑慮,他說,出版是文化的熔爐,必須靠著同業間經常聚會論辯或分享資訊,以激盪出各種構想;這裡遠離首爾文化圈,少了同業的群聚交流,等於悖離出版行業的特性,會產生什麼影響,他無法太早下結論,因為「韓劇」造成的效應,已提醒我們不能忽略韓國集體性的民族性格。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05.shtml



另一個文創平台 仁寺洞創意滿街流動 【民生報/特約撰述徐開塵/報導】 2006.11.18 09:29 am

團結力量大!韓國「集體化」的民族性,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展現無遺。位於坡州的「Heyri Art-valley藝術村」及首爾的「仁寺洞」,已成為重要的文創平台,卻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鄰近坡州出版城市的Heyri藝術村,集合了韓國的作家、藝術家、建築家、音樂人等,約有三百七十餘位文化創意人居住在此。他們建構自己的住所,並打造成工作室、畫廊、博物館、美術館,也是藝術品的展售空間。

原本我們期望隨意走進一幢建築,與藝術家不期而遇,可以就近看著他們作畫、雕塑,或是交流心得。結果多半的開放空間都變成商品展售區,而少見藝術家的蹤影,整個村子也顯得冷清。

同樣是展現文化創意,仁寺洞躍動的生命力和迸發的創意,則帶給人不斷的驚喜。

仁寺洞在朝鮮時代是官府和兩班私宅密集的地方,後來成了骨董、古玩、藝品集散處。中央大街與四周的小巷弄,如蜘蛛網般緊密連結,穿堂走巷,總不經意逛進一家畫廊、二手書店、茶文化展示場、精緻的手工藝術品店,或流行生活用品店,新舊雜陳的建築,與傳統和創新的藝術,相映成趣。就連巷裡的餐廳,也以院裡的老樹,呼應滿牆老照片的懷舊氣氛,讓人流連不去。

這裡已是觀光客必訪之地,假日封街,不准車輛進出,讓大家盡情遊逛。

一家時尚公司新建的五層樓建築,成為新的地標。中央廣場上,觀光客圍觀師傅製作傳統點心,一旁有彩繪背包、馬克杯、服飾的小攤,誰都可以展現才華。盤樓而上,林林總總的小店,也用不同的奇思異想,抓住你的目光,讓你心甘情願打開荷包,把紀念品帶回家。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07.shtml



另一個文創平台 仁寺洞創意滿街流動 【民生報/特約撰述徐開塵/報導】 2006.11.18 09:29 am

團結力量大!韓國「集體化」的民族性,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展現無遺。位於坡州的「Heyri Art-valley藝術村」及首爾的「仁寺洞」,已成為重要的文創平台,卻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鄰近坡州出版城市的Heyri藝術村,集合了韓國的作家、藝術家、建築家、音樂人等,約有三百七十餘位文化創意人居住在此。他們建構自己的住所,並打造成工作室、畫廊、博物館、美術館,也是藝術品的展售空間。

原本我們期望隨意走進一幢建築,與藝術家不期而遇,可以就近看著他們作畫、雕塑,或是交流心得。結果多半的開放空間都變成商品展售區,而少見藝術家的蹤影,整個村子也顯得冷清。

同樣是展現文化創意,仁寺洞躍動的生命力和迸發的創意,則帶給人不斷的驚喜。

仁寺洞在朝鮮時代是官府和兩班私宅密集的地方,後來成了骨董、古玩、藝品集散處。中央大街與四周的小巷弄,如蜘蛛網般緊密連結,穿堂走巷,總不經意逛進一家畫廊、二手書店、茶文化展示場、精緻的手工藝術品店,或流行生活用品店,新舊雜陳的建築,與傳統和創新的藝術,相映成趣。就連巷裡的餐廳,也以院裡的老樹,呼應滿牆老照片的懷舊氣氛,讓人流連不去。

這裡已是觀光客必訪之地,假日封街,不准車輛進出,讓大家盡情遊逛。

一家時尚公司新建的五層樓建築,成為新的地標。中央廣場上,觀光客圍觀師傅製作傳統點心,一旁有彩繪背包、馬克杯、服飾的小攤,誰都可以展現才華。盤樓而上,林林總總的小店,也用不同的奇思異想,抓住你的目光,讓你心甘情願打開荷包,把紀念品帶回家。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07.shtml




李起雄:傳統為本 走向未來 【民生報/特約撰述徐開塵/報導】 2006.11.18 09:29 am

李起雄,是坡州出版城市的創辦人,也是精神領袖。

與李起雄訪談間,常會忘了他是坡州出版城市的經營者,更多的時候覺得他像是哲學家。他不太關注經營實務面的話題,有些事情問了,也沒有答案,他寧願花較多的時間談理想與夢想,分享形而上的思維,還告訴我們「願意的話,留下來一周,我可以與你們分享所有的心得。」

他說,建造這個文化出版的基地,是為了找回現代社會消逝的人性和正面價值觀,「有好的環境,人才能展現創造力,出版很多好書,然後書又可以改變人的品質。」

這些想法與他的養成環境有關。李起雄出生江陵,祖父為地方父母官,家中的「悅話堂」是當地文人雅士聚會的沙龍。自小浸淫文化藝術,注定他要走上這條路。1975年,他沿用「悅話堂」之名,成立美術書籍專業出版社。

傳統文化在他身上扎根,園區裡也有跡可循。在「亞洲出版與資訊中心」一樓大廳,立著朝鮮抗日英雄安重根銅像,日日有人拈香致敬。中心外側的一幢韓國古代家屋,是花費1億5000萬韓元自南方遷來的。原本長居此地的五、六戶農家,並未被迫遷徙,而是改以經營購物商場,與這群新興文化人共生共榮。這些作為的背後,是李起雄的堅持與執著,他也藉此提醒自己和大家「不能忘本」、「以傳統為根基,才能走向未來」。

長年來全心投入坡州出版城市的興建工作,李起雄賠上了健康。但他清瘦卻稜角分明的臉龐、挺直脊背的身形,讓人看到一股堅毅,也相信正是自我鞭策的力量,讓他不曾停下築夢的腳步。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06.shtml




文創產業 要靠園區扎根? 【民生報/記者劉郁青/專題報導】 2006.11.18 09:29 am

從「大長今」風行,南韓電玩、影音、娛樂興盛,到3C產品行銷世界,「韓流」崛起之快令人驚異。台灣出版業者日前隨台北雜誌公會赴韓取經,考察韓國坡州出版城,坡州身為世上首個出版園區,這個大型出版實驗能否成功仍是未知,但台灣出版人滿心感動,認為南韓民間由下而上統合出版資源,政府傾力協助的精神值得效法。

借鏡南韓經驗,台灣是否也能發展出版園區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值得觀察。

台北雜誌公會理事長王榮文表示,台灣過去曾規畫在士林科教館附近成立媒體園區或知識園區,但仍無具體運作,至今台灣僅有科學園區、軟體園區的產業園區。

他指出,南韓個體企業團結共識,透過集體化的趨向來共榮,雖跟目前台灣產業重視個體性「一枝獨秀」的發展方式不同,但從南韓經驗,仍可找到適合台灣風土民情的優點來學習。台灣出版同業雖不見得能凝聚共識如南韓建立出版城,但仍可共同集合起來發展數位出版,或者共同為了文創產業做努力。

天下雜誌出版社總編輯金玉梅說,南韓人的企圖心讓人驚訝,坡州出版城不僅是出版工業園區,而是出版業者齊心打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以新的美學、生態觀點所建的園區,因此坡州出版城取經行令人印象深刻。

城邦出版集團數位出版部經理祝本堯指出,坡州出版城是將文學、歷史、藝術類的書籍移到出版園區生產,這類書籍並不需要緊扣市場流行趨勢,所以遷到園區內產製較無問題,但台灣出版周期短,出版脈動和流行趨勢攸關,若如南韓特別找一塊園區來發展出版,似乎較不符合台灣市場需求,也容易和流行脫節。

但他強調,坡州的物流系統能迅速補貨、精準估算印量是台灣出版印刷產業應該效法的,南韓採取半自動物流管制,除了每本書推出會有多少人口購買的印算極為精準,利用輸送帶送書時,每個撿書人手上的PDA也都能精準掌握輸送帶上每籃書要送往何處、總重量多重,而每個送書籃也都有晶片控管。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22.shtml




推動文創產業 園區不是萬靈丹 【民生報/于國華】 2006.11.18 09:29 am

10月17日,浙江省歷史名城紹興,宣布將投入人民幣10億(約台幣40億元),開發面積廣達四平方公里的紹興文化產業園區,其中包括文化產品製造區、文化產品交易區、文化產品展示區、文化創意推廣區、文化休閒旅遊區和文化產業培訓區。

據說,紹興文化產業園區從構想提出到拍板定案,不到二個月。

中國大陸文化產業火紅,地方政府如比賽般,拋出各種建設計畫和招商案;文化產業論壇、博覽會四處輪番上演。文化產業在中國,彷彿是另一次「大躍進」的主題曲。

近來很多人憂心,台灣政府比起大陸或韓國的大動作,相對顯得太躊躇;終於訂了一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送進行政院就沒了下文。反而民間積極熱情,甚至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維持著高度活力。

事實上,這番「官冷民熱」現象,反而展現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

文化創意產業的邏輯,與傳統工業、高科技產業都不相同;政府砸錢建設產業園區、獎勵投資,並不是創造繁榮的萬靈藥。許多國外案例,如泰國政府對觀光和設計的支持,或韓國政府對數位軟體、影音、出版的投注,說明政府投資可以立即創造驚人效果;但產業必須有市場支撐,政府投資所造就的華麗榮景,難保可以維持長久。

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尚未齊備,例如包括上中下游的產業研究、市場調查、產值推估等,相關知識一片空白,甚至現行的13類分類方式是否適當,仍有不同意見,這些議題如果不先釐清,很難相信政府可以憑空創造良好政策。五大創意文化園區看來總在修繕硬體,其實,學界和產業界針對文化產業園區的經營、工業遺址再利用、育成機制及國際網絡串聯等,也在同時累積經驗;但即使目前立刻有了政策和資金,要落實發展,經營人才仍舊是難題。

不久前結束的第四屆台灣設計博覽會,以「優雅生活、體驗美學」為主題,正說明台灣的潛力。與東南亞或韓國相較,台灣民眾的平均素質、消費能力和社會民主化程度最高;比起香港或新加坡,台灣人擁有更多的閒暇和多元開放的環境,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必備條件。當民眾消費行為趨向認同文化創意的加值,市場自然引導企業朝向這個方向尋找藍海。

目前已知,至少台北的101商場、新光三越百貨、京華城等,都在規畫設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專區。網路的虛擬商場,更多文化創意的產品和服務不斷發生。新的通路和市場茁壯之後,帶動更多設計者和生產者投入,擴充文化創意產業的陣容。

不到五年,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已經在台灣普及。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延宕,但政府單位許多由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發展而來的小型計畫,正在發生;民眾和市場在被教育的同時,也催動「由下而上」的力量迫使政府腳步加快。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社會的產物,以往的加工出口區或科學園區概念,都不能創造新的繁榮。政府該做的事,絕非貿然介入干預,而是提供產業生長的環境,例如,去除不合時宜的限制,協助打開大陸市場通路,營造好的生活環境吸引創意人才集中台灣,同時教育民眾體會閒暇的價值、增進生活的品味。

決策者該知道的是,為台灣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遠比建設更多更大的產業園區,更能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

http://www.udn.com/2006/11/18/NEWS/READING/REAS2/3609220.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