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京科技報》專題報導指出,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傳統的英雄好漢都患有某種程度的「恐女症」,故而遠離情色。而這些古代的俠義英雄遠離情慾,主因是正統的封建觀念讓宋代的俠客披上了禮教的外衣。明代吳麟征「家誡要言」中也說,「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

元明是市井文學的發展和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塑造出來的英雄人物,共同特徵是不好女色。武松故事很早就開始流傳,早期的武松形象是一個不守戒律、貪財使氣的酒色行者,但在明以後各刻本《水滸傳》中,武松面對潘金蓮的酒色挑逗,儼然一個不動聲色的道德家。馮夢龍《三言》之「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中,宋太祖趙匡胤一個顯著特點便是不為聲色所動,京娘已有相許之意,但趙卻嚴辭拒絕,憤然離去,致使京娘自盡。

學者孫述宇研究《水滸傳》指出,結拜是許多在危險環境活動的人的習慣,他們為求生存,盼望與夥伴們團結得更緊密,以得到支援與保護。對於江湖中人來說,兒女之情不僅無用,還可能妨礙英雄的事業。「妻子」是典型的「小家庭」的標誌性產物,極大地阻礙著英雄們「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手足之情的進一步深化。

為什麼中國古典小說要將「忠義」與「情慾」這兩個範疇對立起來,而西方騎士小說往往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在忠義與情義的選擇上,中國英雄只能堅定不移地取忠義而捨情慾,方能顯示英雄人物的高尚。

「英雄殺嫂」便是這一意識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慣常的表現,如武松殺潘金蓮,石秀殺潘巧雲等。這種女人總是淫惡的化身,中國古典小說常賦予淫婦五個特點:淫蕩無度、出身低賤、行為主動、潑辣狠毒、有謀害親夫的行為或可能。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惟其「賤」,才沒有太多的顧忌,才有以性誘惑作為手段,衝擊男權社會、改善生存環境的必要。男權中心用「紅顏禍水」這個詞詆毀女性的同時,反證了男權社會對紅顏─特別是對不受父權體制控制的淫婦─的力量的恐懼。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傳統的英雄好漢不但不近女色,而且極端痛恨姦夫淫婦。正因為美貌會誘惑男性「舍大家為小家」,從而造成類似「忠義堂」的理想父權機構分崩離析。因此英雄好漢只有被塑造成「無慾」的個體,將女性帶來的潛在危機摒斥在外,忠義才能通行無阻,理想的男性社會才能建立和維持。

但文章也指出,俠義小說中的「禁慾」,並不等於佛道中的「禁慾」,前者禁絕的只是情慾,而喬峰與古典小說中的英雄們有個共同的愛好:嗜酒如命。常言,酒色之徒非君子,在俠義故事中,酒、色兩字常常相伴出現。作為一種替代性的慾望滿足物,酒與女人具有同等功能,文學作品中大凡好酒的英雄,多不好色。醉酒是俠義故事中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手段。好酒不僅不會減損英雄形象,還是塑造英雄豐滿形象和可愛缺憾的優先選擇,而醉酒是考驗英雄意志、人格的最佳方式。

喬峰則將這種堅定意志發揮到極致,越喝越清醒越豪情萬丈,這種對酒精免疫的塑造,實質在暗示喬峰在慾望面前有著超凡的駕馭力。酒是色慾的暗涉,「千杯不醉」表明犯錯誤的機會也不存在,酒精對他都不起作用,更何況是女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