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OECD的計算,法國2004年名目每人GDP達到3.29萬美元,即便以購買力平價指數(PPP)計算也有2.96萬美元;法國是目前全球第五大貿易國,其研究發展經費也是排名第五;其對於學生的教育支出平均甚至是台灣的三倍。從絕大部分指標來看,法國不折不扣是非常先進的經濟大國;但相對於其他包括美、日、英等國家而言,其失業率卻高得離譜,總是在10%左右徘徊,只有相鄰的德國可與其相比。

此次的法國暴動,起源於非洲後裔青年被警察追趕,躲入變電所而被電死,之後引發一連串中東及非裔青年的暴亂事件,也因此許多人將此事件歸咎於種族或認同感的危機。法國總統席哈克認為,這次暴亂是「意義危機,認同危機」,也是法國社會「嚴重不適」的徵兆。他還強調,孩子和青年人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家長的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應該負起教育和管制的職責。

但我們認為此次事件最重要的根源還是在就業問題;法國除了全國失業率高達10%之外,全國青少年失業率達到20.7%,同時據估計暴亂當地青少年失業率更達到40%以上。媒體所描述當地青少年苦無工作機會,那種永無翻身希望的苦悶與徬徨,跟印象中法國的LV、紅酒、美女、坎城影展、流行服飾,怎麼樣也無法拼湊在一起。

弔詭的是,暴亂發生後,歐元雖然下挫,歐股卻逆勢上揚;理由是,歐元跌將進一步刺激歐洲出口,而提升經濟成長。這是投資人的想法,但我們不知道法國人是怎麼想的?那些青年人的機會與未來在哪裡?席哈克在要求家庭應該負起教育和管制的職責的同時,也宣布打算提供5萬名陷入困境的年輕人有薪的訓練和就業計畫,但這真能解決法國青年高失業率問題嗎?難道法國人真的不知道其勞動市場的僵固才是失業的根源?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全球化之下,貧富兩極的自然趨勢,但事實上目前全球普遍的現象是,越是強調社會主義的國家,失業率卻越高。也有人認為,法國鄰近國家,尤其是荷蘭,也有相當比例的中東及非裔移民,因此可能是下一個引爆點。但事實上,荷蘭的勞動市場與法國完全不同,荷蘭人的彈性包容,豈是法國人能比?君不見在荷蘭講什麼語大都能通,荷蘭青年及青少年的失業率幾乎是全OECD國家最低者,2002年只有5.9%,儘管其在1983年時還高達21.1%。我們看到了荷蘭近年來的轉型,雖然其每人GDP表現並不搶眼,但其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卻是全歐競爭力最高的。因此說,法國與荷蘭最大的差異便在於就業機會。

台灣目前青少年失業率約為10.8%左右,與其他國家相比約略排在中間位置;這當中,最大的成分是摩擦性失業,也就是說,青年換工作的比例遠高於成年人,因為青年人的就業志向較成年人不穩定。因此,我們看到政府相關部會正積極努力,無論是透過學校就業輔導、NGO組織協助或是職場體驗等,均希望能夠讓青年人知道自己的職業志向與熟悉職場環境。

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塑造就業機會充沛的環境。充分就業乃是經濟學裡老掉牙的總體理想指標,受重視的程度往往比不上經濟成長、物價膨脹或薪資增加等議題。但由法國暴動例子來看,一個不積極解決就業問題的國家,未來暴亂的陰影終究不會消散。台灣也有許多新移民子女誕生,這些人在十幾年後,也將逐漸面臨就業的挑戰;務請以荷蘭為師,真心容納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展現長才與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