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家台灣文學館開館即將三周年,面對這個亞洲最大的文學館,我有一份驕傲,也有憂心與感傷。

文學館的外觀,重現了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南州廳的形貌,多年的重建,可謂精雕細琢,華麗雄偉。從正門法國馬薩式屋頂、圓頂式衛塔,以及托次坎與愛奧尼克式的廊柱變化,都可看出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原有設計的巧妙。他結合歐式建築與城堡的元素,組成令人讚嘆的構造,不過由於是古蹟修護,加上外牆以灰色為主的簡單色調,雖然高雅,卻也有些滄涼之感。進入文學館大廳,是古蹟遺留的磚牆與新建築間的廣大空間,古今的對比,尤其以「文學光廊」的兩側更為明顯。館內有許多展場,定期舉辦多種文學主題展,演講廳與國際會議廳亦常在周末舉行作家演講與研討會,地下室不但有舒適的閱覽室,更有很大的文學庫房,收藏國內作家的相關資料與手稿。這本是國內文學工作者的家,是歡慶愉悅的所在,可是由於空間密閉,冷氣空調加上採光不足,總覺得有些寂寥沉暗。

若說寂寥沉暗,也許並不適當,因為文學館座落於繁華之地,門前是民生綠園圓環,乃市中心七條重要道路的交會處,後座緊鄰全台首學的孔廟,北側可步行至赤崁樓、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南側是南門城與五妃廟,可謂府城精華地帶;此外附近更有許多知名小吃,青年路的萬川號有各種舊式點心,清水寺包仔祿水晶餃名聞遐邇,中正路的台南擔仔麵,民權路的再發號肉粽,都是府城名店,他們圍繞在文學館四周,使文學館浸淫在府城飲食文化的氛圍中。

文學館雖有如此優美的環境,卻深藏隱憂。從1991年文建會提出「現代文學資料館」計畫,在十多年的硬體建設期間,政策一變再變,組織型態從未定型,2003年10月正式開館,設置條例竟然尚未通過,開館前夕,名稱又重被改換……文學館的籌畫時間雖然漫長,每次的決策卻都匆促。即使如今開館三年,行政法人化的組織條例仍未經立法院通過,文學館的管理方式未定,經費一年不如一年,工作人員缺乏安全感,熱情亦被消磨。這不是近幾年來台灣行政工作的縮影嗎?文學館的隱憂,不正也是台灣社會的隱憂?

有時我在文學館待得較晚,看著近六千坪迷宮式的空間,昏暗燈光的館舍,總會擔心文學館的未來。恍惚之間,似乎看見哀傷的文學幽靈,沉緩的行過文學館的廊道,留下令人不忍卒聞的嘆息。

http://mag.udn.com/mag/column/storypage.jsp?f_MAIN_ID=220&f_SUB_ID=1886&f_ART_ID=494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