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貌(Aye Mung)與50多名小朋友一同擠在只有十多坪大的教室裡,只有六歲的她,認真地試著畫出難民營外的世界。這是老師出的功課,任憑艾貌絞盡腦汁,卻一直畫不下第一筆,因為在她六年的歲月中,全都待在美拉(Mae La)難民營,外面的世界,對她而言,是全然的陌生。

美拉難民營是泰緬邊境中最大的一個難民營,估計有超過5萬人居住在難民營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克倫(Karen,又譯為甲良)族人。艾貌不是特例,對住在美拉難民營裡的克倫族兒童來說,美拉難民營就是他們的世界,而且,也許終其一生,他們的世界也只有美拉難民營。

克倫族懷抱獨立夢想

因為根據泰國政府的規定,難民營內的難民,不得隨意進出,泰國內政部在難民營門口都設有警力看守,甚至連非政府組織想進到難民營,都必須經過事先申請,才得以進入,儘管仍有部份克倫族難民到外面工作賺錢,但絕大部分的難民,都只能待在難民營內,等待救援物資的發放。

緬甸屬於多種族國家,境內的民族種類多達上百種,其中人數最多的為緬族,目前執政的軍政府以及國父翁山、異議分子翁山蘇姬等人多屬緬族,第二大族則是撣族(Shan),克倫族排名第三,目前在泰國境內的克倫族人,約有20萬人,是緬甸少數民族中,逃往泰國人數最多的一族。

克倫族人的起源說法甚多,包括源自中國北部、高加索山區,或是緬甸原住民族的一支。不過克倫族人相信,他們來自於中東的巴比倫,也就是現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克倫族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與東南亞地區大多信仰佛教的情況迥異。

長久以來,克倫族人一直在追求獨立自主,但屢遭壓迫,獨立的克倫國已經成為克倫族人的夢想,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7月19日是被尊稱為「緬甸國父」翁山遭到暗殺的59周年紀念,在兒童發展中心(Children Development Center)就讀的克倫族兒童,人手一張翁山的畫像,試著描繪出這名緬甸偉人;然而在克倫族歷史上,克倫族有自己的國父蘇巴翁基(Saw Ba Oo Gyi),也有自己的國旗,對大多數克倫族而言,緬甸並不是他們的國家。

美索鎮位在泰國北部的達(Tak)府,但由於地處泰、緬交界,經過一座橋就是緬甸。在乾季,從邊境河流甚至就可以由緬甸游泳進入泰國,使得眾多克倫族人前來泰國逃避緬甸政府的壓迫。泰語在這裡只算是半個通行語言,反倒是克倫族語才是大宗。

台灣團體投入學前教育

美拉難民營是最接近美索鎮的難民營,距離美索約一個小時車程,相較於其他難民營,生活條件已經好很多,然而惡劣的衛生環境,再加上正逢雨季,在美索擔任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簡稱TOPS)領隊的賴樹盛說,痢疾與霍亂目前正在難民營內流行,已有許多兒童因此死亡。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在泰緬邊境的美索鎮設點,今年已經邁進第九年,也是在泰緬邊境唯一的台灣NGO,過去TOPS也曾經在柬埔寨設點,只是囿於經費問題,多年前已撤掉柬埔寨的駐點,目前僅在美索鎮設有據點。

在美索鎮的18個國際NGO中,TOPS負責難民營裡的學前教育。在美拉難民營裡,TOPS就設置了22間托兒所,協助難民營中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與照顧。

賴樹盛說,TOPS負責的不是只有美拉難民營,泰、緬邊境約有五個難民營,都由TOPS負責學前教育任務,總共設有近40家學前教育中心,雇用了200名克倫族教師,撫育了超過4000名克倫族兒童。

另外,TOPS還提供了許多克倫族青年獎助學金,協助他們就學。賴樹盛強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落實讓克倫族人自力更生的目的,畢竟,依賴外界的援助,並無法徹底改善他們的問題。

TOPS美索工作隊一年的預算大約只有500萬台幣,由於募款愈來愈困難,其中只有約一半的預算來自於TOPS,另外一半,還得四處張羅。賴樹盛說,幸好有一個荷蘭的基金會願意協助,否則難民營裡的托兒所,恐怕無法繼續維持。

大多數的預算都屬於人事費,光是培訓並雇用克倫族老師,就花了絕大多數的預算。一名克倫族老師,要負責的兒童多達50人,照護不易,還有其他部分則花在提供托兒所兒童的餐點上。

移工學校保留文化生機

三年前,賴樹盛一頭栽進了美索,當時他還只是TOPS美索工作隊的義工,想不到這一待,就是1000多個日子,並且接下了美索工作隊領隊的職務;援助難民的工作千頭萬緒,賴樹盛與來自台灣的義工和當地雇用的克倫族居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開上八到十小時的車程,前往各個難民營了解狀況。同時,TOPS的任務並非只有難民營而已,協助移工學校的發展也是重要工作之一。

美索鎮有許多移工學校,所謂移工學校,就是各個社區為緬甸勞工子女所開設的學校,事實上,移工學校並不是真正的學校,它沒有畢業證書,也沒有教科書,一切都是社區透過NGO協助,提供兒童基本教育的場所;因此移工學校可能是水泥牆校舍,也可能只是幾根竹子與樹葉架起的草屋,端視獲得的支援多少而定。

兒童發展中心算是擁有美索鎮30多所移工學校中的五星級校舍,甚至還附設有學生宿舍。相對於兒童發展中心,位於農田內的早安學校,不僅道路泥濘難行,校舍更只是一間茅草屋,小小不到20坪的空間,擠了近50名兒童,然而無論環境多麼艱困,教育仍是百年大計,再困難,也得繼續做下去。

在緬甸軍政府的殘暴統治下,緬甸的少數民族紛紛出走,留在緬甸境內的,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與語言,逃到泰國境內的,又在泰國的強勢文化侵略下,同樣面臨生存上的困境,而移工學校的存在,則給了這些少數民族保留文化與語言的一線空間。

孩童珍惜讀書機會

移工學校不屬於泰國教育體系,也不為泰國教育體系所承認,雖然無法因此取得學歷證明,卻也帶給了克倫族保存自我文化的機會;克倫族人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因此在移工學校中,克倫族教師以克倫語教學,慶祝克倫族的傳統節慶。

對於移工學校的兒童而言,上學是幸福的,雖然因為不同的資源,使得移工學校也以不同的面貌呈現;有些是水泥磚瓦,有些則是茅草木屋,甚至還有借用舊車庫或是直接在餐飲店樓上開設,但是這都不會影響克倫族兒童上學的意願。

往一片稻田中走去,一棟看起來似乎風一吹就會倒的茅草屋,這也是TOPS協助的一所移工學校——早安小學;在早安小學就讀的兒童,從三歲到11歲都有,面對陌生人的造訪,他們卻一點不生疏。TOPS泰國工作隊領隊賴樹盛與來自台灣的義工黃婷鈺帶來了手工製造的玩具,早安小學的兒童馬上就聚在一起,興致勃勃地東摸西摸,絲毫不介意外界的事物。

克倫族人雖然沒有國籍、沒有身分,但卻一直保存著一份建國的希望,因此對於兒童的教育以及族裡的文化傳統十分重視;經營餐飲店的幾個克倫族人共同提供了樓上的空間,設立社區的移工學校,這所位於餐飲店樓上的克倫族學校,從小學課程一直延伸到高中課程。

雖然高中部的學生人數只有一人,但老師還是不辭辛勞的依照課程上課,為的只是讓克倫族的青年清楚了解克倫族的傳統與文化。在克倫族移工學校中,每逢星期五就規定必須穿上克倫族的傳統服飾,不管是學前教育或是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沒有例外。

美索鎮身負文化重任

除了移工學校對於保存克倫族文化傳統與語言不遺餘力外,克倫族人本身對於自我文化的堅持,也讓克倫族文化在這座邊境小鎮上慢慢的堆積成一幅特殊的景象。

每年的克倫族傳統節日,克倫族人都會聚集在一起,開心的祈禱與慶賀,而克倫族的婚禮,在美索鎮上更是時時可見,這一線克倫族的文化,就在美索鎮,靜靜保存了下來。

無論未來克倫族的建國目標是不是會達成,在美索的這一段時光,將會深深刻印在克倫族人的歷史上,提醒著克倫族的世世代代,讓克倫族能夠永久流傳。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九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70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