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藍陣營有四人參選台北市長,引起擁躉焦慮。這個焦慮與領先者郝龍斌的競選大綱無關,因為焦慮來自藍綠對抗下連續失敗陰影的揮之不去,而不是擔心郝龍斌的願景方案失去機會。不過,郝龍斌就算贏了,他們之後還會更焦慮,因為面對綠營時,郝龍斌其態度與馬英九一模一樣--不戰不和不守,不批不爭不動。

假如號稱新公民社會的紅衫軍是因為馬英九無能而現身,那若藍軍全面潰散,豈非更能促成新公民社會,徹底超越國家政治領域,自為茁壯?

紅衫軍不是一夕出現的,幾年來的政治動盪讓人們疏離,反映了政治冷感與無力感。這樣的無力感早就敦促民間發展出一套因應政治力的文化,脫離政治,自我組織,自我開拓。即使執政者無所不用其極汲取公共資源,摧毀他們毫無情感依戀的中華民國體制,民間卻因為政府治理的無能,獲得自我磨練,加上對政府極度失望,已逐步將幸福的追求轉移到政治之外,凡事靠自己。

站在在野黨的立場,台灣的政治參與因此呈現劣幣驅逐良幣,亦即支持者益發在政治之外追求滿足,但依附執政者換取好處的,則更加聚集在政治之內。其結果,政治淪為主要是汲取的場所--分配預算、發包工程、改組董事與交易內線。

生產活動出現在政治之外,形成自求多福的、自為的民間社會,雖然不時為了因應政治騷擾而不得不有所捐輸,但捐輸之外,就海闊天空。他們主要遷往兩種性質的外界;一在資訊世界中跨出政治,開闢網路;一在資本世界中跨出主權,謀求機會。在政治上,或許他們之中多數繼續同情藍軍,所以逢選戰,仍返回政治領域表達支持,使藍軍尚能維持不墜。

始料非及的是,藍軍對民進黨挑戰力的表面維持,導致執政者不斷加大反擊,政治力於是大量入侵民間社會,搜尋潛在敵人,要求輸誠,違者便加報復。其中尤其對跨主權的行動感到不安,以為藍軍結合大陸圍剿民進黨。事實上,這個跨主權的民間社會對於藍軍屢敗,且其領袖臣服乖順的性格,鮮再抱持希望,選舉時或同情之,或忿恨執政者汲取過度,而勉強參與,方才維持藍軍局面。

反貪倒扁以烏合之眾掀起浩大聲勢,說明自求多福的民間已經存在。他們不受組織動員,而靠自為參與,儼然各有生活空間,已經側身於政治之外。過去,他們依附在或藍或綠之下,期盼萬能領袖領導。現在,萬能領袖淪為貪汙與無能的代名詞。雖然長期在政治之內謀幸福的深綠民眾,仍可留在政治之內,分享民進黨高層的繼續汲取,但對躲在政治之外的民間社會,徹底退出政治將成主要選擇。

執政者專事破壞,不事生產,因此對身邊任何資源所在不會放過。故民間徹底退出政治的同時,多數必須走出台灣,與大陸及國際接軌,才能另謀生路。這個出走意識與管理機制在近幾年趨於成熟,只是多數人還眷戀政治,期盼英明領袖重返。不過,假如眾志成城支持目前領先的郝龍斌勝選,反將製造中興假象,牽制民間社會自為自足的開展,而他將來充其量是另一個配合中央的馬英九。

如今紅軍既出,藍軍何與爭鋒?一旦藍營崩潰,這種眷戀終將式微。人們在幸福唯賴自己的認識下,寧可對民進黨供養捐輸以換取跨界生活空間,則民間意識將取代對抗,逐漸澎湃。屆時,有能者退出政治,不受國家意識宰制,對內虛與委蛇,對外海闊天空,雖然遭執政者寄生,但將是真正超越性新公民社會茁壯的契機。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190030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