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者近日研究指出,新台灣之子若有相同教育機會,學業表現與一般台灣家庭小孩並無差異,甚至可能更好。這個研究,針對先前國內學者研究發現「新台灣之子」出現學習遲緩現象,無疑是狠狠打了一巴掌。學習環境論,才是教育的主流,也才是教育存在的真正價值與意義。只要肯努力,各種階級與家庭的小孩,都可以有傑出的表現。只是筆者認為,有關「新台灣之子」的教育不利因素,是來自於台灣社會,尚欠缺多元文化的胸懷與認知。

多元接納與多元學習,是「新台灣之子」的成功契機。對於新移民女性的母國文化的了解與接納,是幫她們後代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的第一步。筆者關心的個案中,有位嫁當客家媳婦的單親越南籍母親,家中讀四年級的小孩,數學成績優異。國語、客家話都說得溜。和他談起,媽媽教他說越南話,心裡萬分不願意。細究其因,他不想在身上有留下任何標籤。這是外在環境,加諸他身上的負擔,讓他體認到說越南話不入流,會讓人看笑話。

學者也指出中低年級競爭壓力較小,「新台灣之子」可以充分發揮天賦實力,但到小五、小六甚至升上國中,是否補習成為左右學業成績表現主要因素。「新台灣之子」進入競爭激烈階段後,能否持續保持應有學業成績,才是跨國婚姻家庭最大的考驗。如果教育制度上,無法落實教學正常化,讓弱勢學生能在正規學校教育,獲得與同年齡小孩一樣的競爭能力,我們便只能睜眼看著他們因社會限制,使他們無法力爭上游。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200032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