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次我打開電視叩應節目,看到有位銀髮婆婆正為靖國神社或什麼議題在舌戰臺灣統派人士。唇槍舌劍之後,我突然聽到銀髮婆婆講了一句類似箴言的話:「什麼是歷史?歷史有很多種。」我眼晴為之一亮,沒想到年過六旬的婆婆會有如此後現代的見解,想來海登.懷特之流要引為知己。王德威主編的《臺灣:從文學看歷史》中的「歷史」二字,我看意涵也有許多種。33章的內容首先點出書題的字面意涵,顯示文學可以看出臺灣史的發展;其次顛倒方向,要從歷史鉤沉臺灣文學的風貌。最後至少還有一種讀法:王德威借編者的特權在闡發個人的史觀。

不管是哪一種,我都覺得蠻有趣的。文藝復興結束前,歷史在西方向來是文學或修辭學的一支,所以後現代的學術社群才發展出歷史是「虛構」或「建構」之說。從這個角度看,王德威從明清之際的沈光文一路迤邐到晚近的鄭智源和陳黎等人的編輯方法,與其說在「看」臺灣歷史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借歷史在「看」臺灣文學演變的趨勢。我之所以用「趨勢」來形容,因為王德威的編選無論如何詳盡,也難以一網打盡沈光文以來的臺灣文學傳統。他只能挑公認或自認是代表性的作品入選。儘管這樣,《臺灣:從文學看歷史》仍為浩大工程,披沙鍊金的工作至少耗掉王德威一年的時間,而編輯顧問黃英哲與黃美娥必然也得伸出那不可或缺的援手。

編輯群心思縝密,慧眼獨具,此書所收作品大多是一時之選,不難想見。我尤感佩服的是臺灣古典文獻的選輯,包括古典詩與竹枝詞的世界,都讓我們大開眼界。那段歷史去今已遠,但明清人士從「遺民」到「移民」的悲憤蒼茫與心緒沉澱卻也令人動容,讓人不由得將之拿來比擬騎鯨英雄帶來的軍民或現代摩西避難海東的大軍與本土結合的過程。文學就像命運的轉輪,歷史也像拉斯維加斯的輪盤。王德威看來不相信「外來政權」之說,他的遺民、移民論似乎在反駁另一位也有摩西之稱的臺灣聞人的特殊史觀。

在輪盤邊,王德威大多時候都是贏家,他沒有忘記原住民的神話,連李臨秋的臺灣小調或羅大佑幾首創作歌曲的歌詞也都入選,讓他們代表臺灣史上的某個世代,我就覺得有肚量,值得喝采。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一定要從「歷史」看「文學」,王德威偶而也會馬失前蹄。臺灣的歷史經歷過一段由農轉工,由鄉轉城,甚至是由南移北的大時代,文化與地理的落差曾經製造出走紅歌壇的文夏或葉啟田等人,反映在文學上不是區區「現代主義來了」或「鄉土文學」就說得清。這段歷史的記錄者固然包括黃春明與王禎和,其實更重要的還有楊青矗那些文筆比較粗糙的男女工人世界。沈光文蓽路藍褸,以啟山林,楊青矗的《工廠人》造就的是王德威選來有點諷意的平路的〈臺灣奇蹟〉。民國60、70年代,臺北城外的家家幾乎都當過「工廠人」:串聖誕樹,糊紀念品,一心準備外銷以掙家計,或是──套句當時的俗話──「為國家賺取外匯」。

這也是如假包換的臺灣歷史,我年近知天之命都記憶猶新。我料想王德威絕非選擇性遺忘,而是臺灣史他自有看法。他不滿的是臺灣摩西的史觀,所見近、當代臺灣故而就只有羅大佑與東西及古今碰撞所造下的「道德的難題」或「青春安那期」。《臺灣:從文學看歷史》的另一層內涵也由此得以一見。諷刺的是:由是觀之,銀髮婆婆的後現代主義似乎真的變成了箴言:「什麼是歷史?歷史有很多種。」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
編選:王德威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600元
類別:文學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