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來柏林做客,咖啡癮勾搭疲憊在身體裡壯大成蟻蟲騷動,舌尖沒有咖啡因跳動就四肢癱軟,請千萬不要看到星╳客就衝進去點一杯你最熟悉的咖啡,若是如此,只怕千里遊蹤都還是一個調性。請你多走幾步路,城市裡有幾家紅色招牌的咖啡連鎖店,徐步進去,咖啡蛋糕下肚,先讓身軀裡的蟻蟲安息,然後迷濛視線裡,你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坐在你隔桌,現任女總理梅克爾剛剛起身離開,不,這不是咖啡幻象,這是許多文人政客流連的,愛因斯坦咖啡館。

很多人都以為此維也納風格的咖啡館是以曾經在1919年到1933間住在柏林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為命名,詢問店家之後,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實一開始它的名字是「一顆石頭」(EinStein),後來才把兩字連起來。在強調美式、自助的咖啡店挑戰下,這家咖啡館也在城市裡開了許多家分店。其中,最值得拜訪的有兩家,一家是創始館,位於Kurfuerstenstrasse 58,另外就是菩提樹下大道42號(Unter den Linden 42)的分店。在這兩家咖啡館裡喝咖啡,可以召喚文學身影、偷聽政壇耳語、窺看德國文豪、巧遇影壇明星……值得一再造訪。

創始店是19世紀末的獨棟建築,1978年咖啡館在此建立。咖啡館的官方網頁與菜單上都放置一段海明威所寫關於咖啡館的文字,讓許多人誤以為海明威曾經來訪,其實海明威早在1961年就自殺身亡;結果吸引了許多來此「憑弔」海明威的旅人,回家之後還會在網誌上寫著:「我感覺海明威就坐在角落……」這個小誤會每次都讓我像是讀了鬼故事般頭皮發麻。

這棟建築物非常古樸,保存著20世紀初的溫暖色調與風格,坐在舒服的皮質沙發慵懶一下午,會發現身旁有許多正在書寫的作家與藝術家。1986年,「文學咖啡館」電視節目每個月都在此實況錄影,也讓此地成為騷人墨客的聚集地。

位於菩提樹下大道的分店,建立於1996年,老闆就是個藝文界名人烏利希(GeraldUhlig)。這裡不僅是個咖啡館也是個藝廊,緊鄰首都行政特區與大使館區,因此一直都是許多德國政要碰頭之地。這十年以來,柯林頓、前總理施若德、女總理梅克爾都是座上嘉賓,也讓許多人猜測,是否各政黨的施政菜單都是在這裡討論出來的。而如果你主動詢問服務生,哪些名人通常喜歡或者坐過哪個位置,你會得到一份讓文學迷瘋狂的夢幻名單:鈞特.葛拉斯喜歡坐在34號桌子、薩爾曼.魯西迪是35號、瑞士作家克里斯欽.克拉赫特(Christian Kracht)是30號、大導演文.溫德斯則是喜歡坐在戶外的200號。等一下,我還沒說完,好萊塢明星茱蒂.福斯特、傑克.尼克遜都來過,我則是在柏林影展期間在這裡遇見了德國巨星提爾.史威格(Til Schweiger),我們剛好都點一樣的維也納式煎豬排。

前者古典低調,後者明亮招搖,各自迷人。

兩家都與柏林文學政治藝術現場一起脈動成長,不管你是老饕、追星族、政治迷、文學讀者,這裡,隨時都有你坐下來慢慢喝一杯咖啡的理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4/today-article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