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屆滿五周年,有關這次事件對世局的意義及其影響,卻仍持續有不少爭論,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璜.柯爾(Juan Cole) 特別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雙月刊發表〈再省思:九一一事件〉(Think Again:9/11)一文,針對相關爭論提出獨到看法。

一、九一一改變了世界面貌?

不。九一一並未對形塑國際政治的許多基本力量造成動搖。例如國際貿易與全球化的龐大力量泰半未受到九一一攻擊影響。中國持續崛起為東亞的新經濟巨人。而許多潛在衝突點依舊存在,中國與台灣仍彼此猜疑,北韓對外挑釁的行為也未有大改變。

即便在中東地區,持續也大於變遷。「基地」恐怖組織發動的九一一攻擊並未改變伊朗對敘利亞與黎巴嫩的影響力,以及何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對本地區長程影響。全球對波斯灣石油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以色列也仍在黎南與巴勒斯坦地區對抗激進分子。

二、九一一是基地組織的一場勝利?

或許是。「基地」核心領導層仍希望藉恐怖攻擊製造強大的心理及政治衝擊,但如今要再度達到九一一那種程度已很困難。當年九一一劫機者之所以有機可乘,乃因為美國安全程序中存有觀念落差:美國專家並未預期劫機者有能力駕駛民航客機,也不預期他們會架機從事自殺攻擊。但現今要再次發動這種先進攻擊已很困難,因為「基地」組織指管體系嚴重受挫,而全世界安全機構也更有防備。

三、九一一是一場文明衝突?

不。有人認為穆斯林是基於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仇視西方,這種觀念根本不對。九一一並未改變這點。例如「Pew民眾與媒體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像土耳其與摩洛哥這些國家有近半數受訪者相信,如果穆斯林移民美國,生活會變得更好。穆斯林民眾唯一承認與美國及歐洲存有價值歧異之處,是在性行為標準及特別是對同性戀接受度方面。而光是這些歧異並不會讓人動用暴力。九一一倒可說是一場政策衝突。奧薩瑪.賓拉登曾對「三座聖城(麥加、麥地那及耶路撒冷)遭佔領」表達憤怒,他意指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駐紮軍隊(如今已撤出)及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控制。美軍強佔伊拉克則製造了另一緊張點:穆斯林世界並未相信伊拉克會因為美軍的介入而變得更好。國家自主與獨立似乎是穆斯林對「民主制度」的定義之一,他們認為西方干涉穆斯林事務是違背民主理念。

四、反恐戰爭無止境?

本來就有如此意圖。布希政府對反恐戰爭界定模糊,正因為這樣戰爭才會無止境:布希顯然對扮演「戰爭總統」樂在其中。所以,布希政府一再擴大作戰目標。美國持續把矛頭對準「基地」,乃至「薩拉菲斯特聖戰」(Salafist jihad)這一遜尼派激進運動。而在伊拉克,美國的目標是確保庫德族與什葉派的政治地位凌駕於遜尼派之上,接著則試圖約束或推翻敘利亞世俗派「復興黨」政權,以及伊朗什葉派教士政權。

如果所謂反恐戰爭真的指這些,這場戰爭可能要拖上好幾十年,不過,美國民眾將不會持續容忍政府不斷砸大錢搞戰爭。

有朝一日,美國民眾將必須在繼續付錢給布希打反恐戰與健保支出之間作一選擇。屆時將會是反恐戰爭的真正結束。

五、九一一令美國外交政策為之丕變?

不。美國外交政策改變有限。九一一讓加諸政治精英身上的束縛暫時解除,使他們得以更積極推動政策。比方說,現今我們已知道,布希總統及其顧問早在九一一發生前就想要推翻伊拉克哈珊政權。由於九一一,美國民眾才會接受美軍在中東經年作戰。不過,民眾現在已不再支持。

最大改變當然是在阿富汗與伊拉克。不過,這兩國實質上已打了廿五年內戰,過去美國是支持輸的一方(阿富汗的「北方聯盟」與伊拉克的庫德族及什葉派)。九一一之後,布希政府把這些輸家轉變為贏家。但這些內戰仍在持續,那些垮台的團體現今則扮演叛亂分子角色。

六、下一場九一一甚至會更可怕?

這是未定之天。「基地」組織一直試圖取得核武材料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迄今收穫有限。不過,低估恐怖攻擊威脅也是不負責任的。拜科技進步之賜,如今小型恐怖組織也會有能力製造重大傷害,

例如,一旦DNA研究獲得突破,就有可能量身訂製病毒。重大工程設施如水壩及核電廠等,也因為必須仰賴網路而暴露新弱點。各國政府、各大學及公司必須確保新興科技不會落入不肖者手中。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091100054,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