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社會運動,有一種無奈的說法:年輕人相信革命很正常,然而如果到了中老年時還相信革命,那麼就太傻了。然而,這種與年紀有關的革命邏輯,在台灣卻有所不同。

在這次的反貪腐運動中,無論號稱倒扁、或是挺扁的支持者,在現場、或是電視的畫面中,我們都可以見其組成的主要面孔仍是以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主,或是中年夫妻帶著年齡多在國小以下小孩。比較缺乏的便是與筆者相同之二十至三十歲之間,以大學生、研究生或社會新鮮人的青年世代。與過去台灣社會政治運動中不乏學生參與的歷史相較,此輩六、七年級生,比起中老年世代,對於政治多半充滿冷感。

我問了幾個同年紀的朋友,討論當前的政治局勢與危機,得到的回應大抵如是:世界那麼紛亂,找自己的樂子比較重要。朋友A不看新聞,她說比起涉入複雜的政治辯論,不如好好的聽搖滾樂;朋友B也對政治麻木,他正看完貝克漢的傳記錄影帶,一邊聊起當前的運動,他一邊說「還是看貝克漢令人感動」。

是什麼使得我們對政治如此漠然?A說,「無論做什麼,反正結果都一樣,都是藍綠對決」。

A的話確實反映了當前社會中人們對於政治產生的一種無力感。如果將這幾年台灣社會各項議題討論倒帶回顧,只要是有意見紛歧之處,往往問題的本身還沒談清楚,就會立刻被化約為「藍綠」、「省籍」和「統獨」的對立邏輯,彷彿什麼問題都與這些因素有關。

政府官員及第一家庭涉及弊案,失去了道德威信,之前學者同聲呼籲總統主動請辭,將之視為以豎立典範、以民主豐富認同的一個契機。然而,非常可惜的,在後續的發展中,部分媒體及民進黨中央仍把這個議題的論述方向朝向「外來政權與本土政權」、「中國人與台灣人統獨之爭」的舊框架之中。而反貪腐的群眾亦似乎跨不出三一九以來的特性,到場支援的名人、聚集的群眾仍是以泛藍較多。儘管「不問藍綠,只問是非」是社會中流行呼喚的理想,然而其結果仍難脫離二分邏輯,「民主」似乎難有超越性。

回顧台灣的歷史,我們可以理解對於曾經受過國民黨高壓統治的五年級以上世代來說,政治立場的思考邏輯難脫省籍之別,或是中國與台灣的認同問題。但對二、三十歲這一代的青年來說,由於省籍界線早已模糊,大家都是在台灣出生與成長,其認同的難題也已經脫離早年大中國意識教育下「中國」與「台灣」的模稜兩可,形成以台灣為主體的認同。

當社會政治的主流思維,無論什麼新問題如果都仍以省籍、統獨這些舊公式套用解釋,形成政治動員的力量時,就可以想見,何以台灣的政治運動中,「動起來、走出來」的總是中老年人,而年輕人總是政治冷感--我們解決的是過去的問題,而非年輕人所感受的當下、或所期盼的未來。

然而歷史的不斷向前,當社會中的新問題(如當前台灣社會首次遇到執政第一家庭涉及貪腐爭議)來臨時,老框架壓縮了政治與公共議題討論空間。年輕的世代對於政治的思考,要不就是繼續複製如此的僵化想像,要不就是選擇漠然以對。結果我們面臨的將是「政治意識高齡化」的社會,台灣社會也因而有民主深化難以續航的危機。

我呼籲我們這一代沒有舊包袱的年輕人,在當下及未來能夠更多的投入政治與公共議題。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發展出從這個世代的政治問題意識,開闢新的政治想像空間。而這次反貪腐運動,正是一個考驗台灣未來「能賺(賠)到多少」的歷史轉捩點。(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140032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