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九一一事件不僅搖撼美國的政治與社會,同時亦對學術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美國史的研究重點、論述方向和教學方式,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對美國史專業學者而言,寫史與教史不能再把美國當做一個自我存在的包裝品,而必須從世界大格局來看美國史。也就是說,九一一事件粉碎了舊有的寫史與教史概念,美國史專家與各大學設有「美國研究」學系的教授,紛紛從各種不同角度重構(reframe)美國史,他們從文化衝突與交流、恐怖主義、後殖民政治、伊斯蘭教史、美國外交政策、美國帝國主義和美國公民自由等各種不同面相,而形成了「美國史國際化」的風潮。

這種改變,一方面來自學者與教授,一方面來自學生。許多大學生上課時向老師表示九一一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充滿脆弱感,他們渴望了解伊斯蘭教史和伊斯蘭文化,他們更想知道在學校和社區如何與阿拉伯人相處。在南加大法學院教授法律、歷史與政治的瑪麗.杜茲亞克說,她的學生要求老師應特別闡釋美國在世界新秩序中到底處於什麼地位。

當代發生的事件,常會影響歷史研究,如一九二○年代有些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感到幻滅,他們就對美國內戰採取修正史觀,認為內戰是不必要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種修正主義觀點也就煙消雲散。又如雷根執政八年,興起了學界對美國保守主義的研究熱潮;婦女運動大張旗鼓時,婦女史與女性主義研究也就跟著流行。九○年代全球化大行其道,不少史家亦開始以比較歷史和跨國研究的途徑重構美國史。有些研究美國開國史的學者不再以美國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徵稅的單純角度解釋歷史,而從當時各大帝國普遍受到國庫收入銳減的壓力,來重新檢驗美國開國史。

前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前洛杉磯加拿大國史教授伊絲.艾波比說了一句很發人深省的話:「我們總是比人家慢一點認識到外在世界對我們國內生活的重要性。」

有些學者更從帝國主義的觀點審視美國:美國作為一個「帝國」,究竟是怎麼樣的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現代翻版嗎?曾研究中美關係的北卡羅萊納大學史學教授韓邁克(Michael H.Hunt)說,談到帝國就會涉及到霸權問題,美國是一個沒有領土野心但有控制企圖的新帝國嗎?以前只是左翼史家研究美國帝國主義,九一一以後,右翼、自由派與中間派學者也都對美國帝國研究發生興趣。

然而,九一一後重構美國史也出現了意識形態之爭。從二戰結束至六○年代期間,「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學說在史學界盛極一時,所謂「美國例外論」,是指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不一樣,在世界上佔有特殊地位。這個學說在六○年代末新社會史研究興起之後就已很少人提及,但自稱新保守派,任教哈佛大學的史蒂方.塞恩斯托姆則表示,他在九一一後已傾向於「美國例外論」的看法。

他說,美國現在所進行的反恐,就等於二戰時代對付法西斯主義、冷戰時代對抗共產主義,美國反恐的目的乃是要保護美國文明。塞恩斯托姆的說法,正是最近布希、錢尼和倫斯斐到處為反恐打文宣的主要內容。

一些自由派史家則從美國國內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因九一一而受到政府打壓的角度重述歷史。哥倫比亞大學史學教授艾力克.方納指出,對公民自由的研究在過去一直未受到重視,這門學問最近幾年才開拓,因此還是很虛弱。自認是獨立派的休士頓萊斯大學教授湯瑪斯.哈斯克說,他在五年前看到世貿中心雙塔遭撞毀,就預測美國人民的公民自由肯定會受到沉重打擊。

他在美國思想史與文化中課堂上採用了十九世紀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著作,美國歷史上公民自由受創的例子不少,如一八八六年芝加哥秣市騷亂(Haymarket Riot)警察壓制工人抗議,十一人被打死,事後有四名無政府主義者被處絞刑;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一次紅色恐怖」以及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十幾萬日裔美人被小羅斯福總統下令關在集中營。

哈斯克曾於越戰期間在西貢擔任越南海軍顧問,他說他有資格挑戰布希政府所堅持的「以酷刑對付恐怖分子是正當的手段」之說,他並要求學生特別注意九一一後布希政府對伊斯蘭教俘虜施加的拷打酷刑。哈斯克說,美國歷史上不乏對俘虜施加殘酷手段的實例,而且遠從十七世紀維吉尼亞殖民地就開始有了虐待俘虜的事件。儘管布希政府大開民主倒車,但美國深厚的思想自由與學術自由卻能觸發學者與學生重新思考美國史的研究方向、以及美國在變動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09130007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