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鑑定古物的來源、年代和真實性時力求精確,歐洲和美國的頂尖博物館早就藉助於核子高科技,而如今這種高科技鑑定方式正朝全球化發展,以往專注於防制核武擴散的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已經成立一個國際合作計畫,協助開發中國家利用核子科技鑑定古物。

國際原子能總署這個計畫係由該署官員羅斯巴克協助籌劃開展,今年九月原能總署在維也納總部召開年度會議時,羅斯巴克和手下在會場設立了一個攤位,向與會的記者及會員國代表闡述該計畫的功能和應用現況。

核子科技鑑定 漸走向普及

這個攤位展示了幾十份科學文件,內中多半是描述如何利用核子科學協助解開文化或藝術之謎,例如中國科學家就曾接受這個計畫的協助,用中子照射唐朝的古陶器,從而鑑定出這批藝品產自何地。墨西哥科學家利用同樣方法鑑定一批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陶器,結果發現這批原先以為係從西班牙進口的陶器是本地生產。

這些鑑定所用的方式都是核子科學的基礎科技,包括中子活化分析,質子引發X光輻射分析法,加速器質譜法以及X光螢光分析等。由於儀器價格高昂,以往這種鑑定方式很難普及到開發中國家,如今拜原能總署的合作計畫之賜,開發中國家也能普遍應用。

中子活化分析

追雕像來源

利用核子科技來分析古物或藝品起於一九七○至八○年代,如今在藝術鑑定領域已經起了革命性作用,以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例,該館收藏品中有一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革命分子破壞而致身首分離的雕像,館方對於這一批雕像的來源一直無法正確鑑定。

後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鑑定專家使用中子活化分析科技,以加速的中子照射雕像,再將照射後的得出的特徵與歐洲各地教堂和採石場試樣各自具有的特徵加以比對分析,從而鑑定出雕像是從哪個採石場供應給哪個教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目前展出的巴黎聖母院一個使徒頭像就是利用這個方式追查出其來源。

法國羅浮宮地下室有一座粒子加速器,使用中子活化分析鑑定古物已是該館的例行公事,該館的古金器專家貴拉女士上月前往維也納協助原能總署開展其古物鑑定國際合作計畫,匈牙利是受惠國家之一,布達佩斯有一批石器時代的陶器正在接受中子活化分析的鑑定。

X光螢光譜儀 攜帶更方便

黎巴嫩雖然還未從戰禍中平復,但也派遣專家到維也納取經。目前黎巴嫩原子能委員會的一座粒子加速器已被用於古物鑑定,這座儀器釋出電離子衝擊一只雙耳瓶,瓶子在X光照射中顯示出特定的元素,包括鎵、鋯、鈮。根據初步分析,這只法國出土的雙耳瓶可能與貝魯特在羅馬時期製作的陶器有關。

上個月羅斯巴克在維也納原能總署會議場上設立的攤位中,還架設了一部可攜帶的X光螢光譜分析儀,這種分析技術比中子活化分析成本更便宜,過程更快也更容易,但結果比較不精確。在場的科學家說,原能總署發展出這種可攜帶儀器,係方便各地博物館在館內進行分析。

自羅斯巴克博士成立這個計畫以來,光他個人合作過的國家就多達十五個,參與的科學家多達六十人。羅斯巴克說,這個計畫的經費不多,他估計從二○○五年至二○○八年約需廿三萬美元。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102500068,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