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部落格發表文章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此說引發爭議。有關學者專家說,不能光從經濟利益考慮問題,文物出土後的保護就是一大考驗,而開挖定陵更是帶來慘痛的經驗。

中國在一九五六年五月至一九五八年七月挖掘定陵,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萬歷皇帝和孝靖、孝端皇后遺體。定陵是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動挖掘的帝王陵墓。雖然今日觀光收入可觀,但定陵開挖給中國帶來深刻教訓。

萬曆二后屍骨砸碎織錦破爛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萬曆及二后棺槨從地宮被丟到山溝中;一帝二后的屍骨被紅衛兵砸碎焚毀。而出土的豔麗的織錦,在接觸空氣後不是變得像樹皮,就是在空氣中化為碎紛。至於著名的明瓷也因保護不當成為碎片。

現年八十多歲的趙其昌是當年定陵挖掘工作隊隊長,被稱為「定陵挖掘第一人」。近日,他在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說,「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歷的一切,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

技術不足挖掘隊長悔不當初

一九九一年趙其昌曾為「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寫跋。這一本書對開挖定陵經過,及文物出土後因人為疏失或科技技術不足,導致文物毀損有詳細描寫。作者在全書結尾說,「失去的,永不再有。現存的,應讓珍視。」

開挖定陵後的種種人為及自然摧殘,可能讓當初沒有反對挖掘定陵的周恩來總理深感後悔。

郭沫若是最早主張開挖定陵的一批人之一,但到一九六五年,郭沫若等人再提出挖掘長陵時,遭周恩來否決。同時,陝西省對挖掘帝陵的興趣也很熱烈。除長陵外,「文革」前,開挖中國第一個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準備工作已就緒。

不過,周恩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此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成為北京中央的政策延續至今。

周恩來一句話救了現存帝陵

近年來陝西省對開挖帝王陵仍不死心。據大陸國家文物局官員透露,陝西方面力主開挖乾陵由來已久。一九八六年就提出過報告。一九九五六又提出來,二○○○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畫。對這些計畫,中共國家文物局都給予堅決否決。

「南方周末」引述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迅、趙化城話說,主張開挖帝王陵墓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還摻雜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員急於見到文物的「私心」影響。

但定陵出土的絲製品是一個教訓,一動就成碎末了。考古學家說,萬歷至今才三四百年歷史,乾陵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怎敢保證萬無一失?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裏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610270007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