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的國民教育中,歷代政府都相當注重培養國民的國際化意識,致力於為培養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日本公民而構建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而戰後日本文部省多次制定和修改具有教育教學的綱要性文件《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將這個意旨充分表現出來,日本的中學歷史教育觀中有典型體現。從總體上看,日本的中學歷史教育是符合教育國際化方向的,努力從全球化角度解讀世界歷史和日本歷史,其理論基礎和思路軌跡與現代化理論相吻合。但是,由於部分日本人在如何正確認識歷史責任等問題上出現偏頗,於是一些日本歷史教科書出現掩飾、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現象,這導致在日本的歷史教育理念與實踐中存在著與其總原則、尤其是現代化原則相悖離的矛盾現象。

在中學的社會學科注入「國際化」理念

日本中學歷史教育中強調的「國際化」理念就是現代化理論中的全球化概念。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是從全球化、又首先從經濟一體化開始,進而出現世界不同文化的交匯與碰撞,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最後達到相互認知與理解。這個歷史過程是一個交往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間充滿著人類與專制主義、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的血腥鬥爭。民主化與工業化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從來就不可能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內獨立地形成,也從來不可能在無視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存在中確立,更不可能在野蠻的、稱霸的、摧毀異文化的過程中傳播。

二十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的教育改革,重點是重視個性化教育和適應國際化、資訊化社會的需求。其中中學課程的改革很突出的變化之一是社會學科的改革,為了適應國際化社會需求,新的歷史教學大綱作了較大的修改。日本強調適應國際化社會是有其社會基礎的。按當時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所說:當今世界因物、人、貨幣的流動和資訊的傳遞,確立了全球規模的世界體系,特別是日本,大量資源、原材料、糧食從第三世界輸入,轉而輸出汽車、電腦、錄影機等高技術工業產品,日本還有很多海外企業與多國籍企業;海外旅行的日本人到1991年急增至1000萬,還有到「富國」日本的外國勞工急增問題;80年代起的通信技術革命及經濟、文化國際交流,使東京成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國際金融市場,通信衛星與衛星傳播使我們在喝茶時即刻瞭解世界新聞。

這是日本與國際社會相聯繫的真實寫照。因此,1984年日本國會立法成立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在3年討論中主張教育應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需求,除語言教學與留學生制度外,更應當立足於國際化視野的教育,包括加深對世界各國的認識,理解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正確面對全球性國際問題等。到1989年日本文部省制定出的教學大綱,以及1999年修訂的歷史教學大綱,都特別為推進國際理解教育而對社會學科進行改造:充實能加深對日本及世界文化理解和有助於培養立足國際社會生存的日本人素質的內容,並且既有教學內容的改進,又有課程設置的改進。

以世界史為背景理解日本歷史

當時新教學大綱的課程設置改革中,最注目的就是加強了歷史教學。與舊大綱相比,原來的包括現代社會、歷史、地理的社會科現在分解為公民科與地理歷史科,這是高中新教學大綱中唯一的學科改變,其目的在於突出歷史與地理教學;舊大綱社會科只有現代社會一門為必修,而新大綱則新增世界史為必修,這也是唯一的變化,其目的在於增加對國際社會的理解。最後一個重要變化是為適應個性化教育而在多數學科中增加分層次教學,因此新高中教學大綱的歷史分為世界史A與日本史A(各2個學分)、世界史B和日本史B(各4個學分)。具體執行方法是,高中在世界史A與B中選擇一門為必修,日本史A與B和地理A與B中選修一門;初中社會科課程設置不變,其中歷史課程既含日本史又含世界史。

1989年以來,日本的新教學大綱在適應國際化的教學內容改進上表現出的特點之一,是重視以世界史為背景理解日本歷史,一再強調立足世界歷史理解日本歷史的形成過程,特別是當代日本的形成過程。初中歷史課是日本史與世界史兼有的課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立足於日本史為中心,精選與各歷史時期日本社會有密切關係的世界史為背景,構成一門便於理解日本歷史的特色歷史課程;與舊大綱相比,新大綱更突出強調各歷史階段日本與世界歷史的聯繫與比較。

這種以世界史為背景理解日本歷史的改革,在高中日本史課程中,即使有世界史必修課程,仍然很注重加強日本史之中世界史背景的介紹。再進一步觀察,其中主要傾向有以高中日本史A課程特點為代表的重視日本近現代史及有關聯的世界史背景:「從世界史角度理解現代日本形成的歷史過程」,由於近現代日本與世界史聯繫更密切,因此增加近現代史比例是增加世界史背景的途徑之一。日本史B則表現出另一個側面,這門課程「立足世界史背景綜合理解日本歷史發展全過程,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將對現代日本國際地位影響至重的「兩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從大綱章節中「節」的地位提到「章」的地位。

這種改變的意義已經不僅僅限於提高世界史背景在大綱章節數中的百分比了,按該大綱解釋中所說,這一時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再建、民族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成立、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都是世界注目的內容,把日本史與該時期發展聯繫起來考慮是必要的。日本史B在現代部分還增加了一個「節」,即「國際社會的動向與日本經濟的發展」部分,突出戰後國際社會變化同日本經濟復興與發展的重要關係。日本史教學中在章節標題之外表現出世界史背景的還有一種方法,如典型的古代中國隋唐文化影響下的日本政治制度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領軍影響下的日本各項改革,都是教科書中落筆而不特別在章節中表現的。因此就更多而又更有思考與比較的餘地。

新大綱適應國際化的教學內容方面改進的特點之二是重視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過程及歷史上的聯繫與交流。這突出地表現在高中世界史A課程上。這門課程在整個高中課程中是2學分的必修課,是一般高中生的世界史知識的主要來源,但該課程並不受「系統的歷史知識線索」束縛,而是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學習與比較文化訓練的特點。根據1989年的大綱,古代部分簡化了同各地區文化特色及各地區文化聯繫與交往相關不大的部分,並在內容組合上形成專題講座型知識結構,其中各文明歷史的特徵重在著眼於各地區文化的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民族、語言、宗教等方面,強調對各文化特點的理解,以培養國際理解的必要素質,各文明的聯繫與交流部分則把握有時代特色的國際交流重大事項如絲綢之路、阿拉伯文化、蒙古帝國、新航路開闢及歐洲殖民擴張等,強調各文化的比較,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加深對國際社會作用的理解。1999年的大綱,更從古代、近代和現代世界歷史的標題上充分體現出來:「世界各區域與交流圈」、「一體化的世界」、「現在的世界與日本」。

教學內容改進的第三個特點是重視當代世界性社會問題。這是新大綱世界史A與B共同突出強調的。兩個新大綱都要求教學中關注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課題,並強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考察,加以理解。這些課題涉及一些國際社會共同的問題,如從世界多極化走向相互依存與合作、民族問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與南北問題、地球的環境、資源、能源問題,還涉及一些對日本來說很複雜的國際問題,如1989年大綱涉及日本海外派兵問題、對外經濟援助問題等,1999年大綱涉及核武器擴散問題、人權和民族問題、二戰後的國際糾紛。應當說,這些問題是現代社會課程的問題,但歷史課上進行討論有自己的優勢,可以從發展的過程加深理解,從歷史的經驗中尋找出路;同時這種課程結構中的教學內容特點也充分體現出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培養思維能力。事實上、適應國際化社會的課程改革在社會科、地理歷史科以及語文科、外語科中同樣在進行之中,形成了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

大綱統一、教材多樣,難為戰爭負起歷史責任

日本的教科書編寫和採用,是一個大綱統一、教材多樣的體制。歷史教科書也因為這個體制而呈現多種版本的局面。在這個局面下,一些掩飾、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教科書,明顯違背了日本大綱要求的教育國際化原則,因而也是與日本教育總體上體現出的現代化理論原則相矛盾的。

早在很多年前,日本的教科書就在有關侵略的字眼上做文章,把「侵入」改為「進入」。這兩個詞在日語中發音相同,但含義卻不一樣,按日本講談出版社《日本語大辭典‧彩色版》,「侵入」就是不法地進入別國領土。

日本的教學大綱並不規定各種教科書編寫中具體的知識點及其聯繫,所以一些教科書就在國際與國內關係上精心組合,把一幅「侵略──反抗侵略」的歷史畫面塗改為「反抗──擴大戰爭」,凡是日本擴大侵略的事件,在小標題之下總是這樣組合。以十多年前的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標準日本史》、《詳說世界史‧三訂版》為例。張學良成為國民政府委員──日本占領東北;中共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後國共接近──盧溝橋事件。日本教科書的這樣組合方式是想表明,只要中國人民不反抗,日本是不會發動和擴大戰爭的。同樣的組合方法也出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中:中日戰爭長期化的壓力──日蘇中立條約的締結──ABCD包圍圈(指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China,荷蘭Dutch)壓力──襲擊珍珠港。

日本的教科書都有關於世界大戰中因戰爭而帶來的人類災難的記載。可是只有很少的歷史教科書客觀地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的戰爭罪行,多數教科書或多或少、有意或無意地避而不談侵略罪行,相反,無一例外地詳細敘述諸如美軍空襲和原子彈對日本和平居民的損害。原子彈作為戰爭時期殘酷武器的一種,其使用是遭到世界輿論非議的,但是日本歷史教科書卻錯在下列三點:一是少記錄或不記錄日軍暴行,二是過重地擴大日本遭受損失的記載比例,三是根本不涉及美國空襲作用與原子彈的軍事意義。與之相比較,日本的教科書把「南京大屠殺」這樣國際公認的日軍戰爭罪行放在非常不適當的注解位置,甚至有不認賬的跡象。首先表現在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稱謂上,有的教科書稱「虐殺」(即「慘殺」),而多數教科書卻稱「南京事件」,大大減輕了罪惡份量。甚至有歷史教科書這樣寫道,「戰後東京審判時譴責日軍在南京殺害了包括非戰鬥人員的很多中國人(南京事件)」,造成一種似有似無的印象。

日本歷史教科書更有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不僅不承認戰爭罪行,甚至美化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其表現是關於日本侵略東南亞國家的記載:「最初日軍被當作殖民地的解放者受到歡迎,但後來為維持治安和獲得資源而軍事占領,軍政當局無視當地歷史、文化,實施日語教育、神社參拜、強制勞動、禁止集會等,加之初期在新加坡的許多殘暴行為,導致居民強烈反感,日軍陷入各地抵抗運動的煩惱(注:另一方面,戰爭中的日軍在東南亞殖民地驅逐歐美勢力,成為戰後阻礙舊宗主國重新統治,東南亞取得真正獨立的開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世界人民的正義與全力以赴之中結束的,是和平、民主與國際協作的勝利,如果日本教科書繼續採取這樣的不負責任的立場,則將來日本的青年一代很難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很難真正擴大和平、民主與國際協作的範圍,而這將是日本多年來為適應社會的國際化而進行教育改革及修改歷史教學大綱的失敗。如果再進而否定侵略史實甚至個別教材美化侵略,那各國人民便要對日本的「國際協作」產生懷疑甚至是警惕了。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5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96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