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史卡德曾仿心理學家的口吻說:「有時候我們知道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我們知道。」懷著此種資訊焦慮,與一份期待破案的心情,人們來到了光華商場。

大概在相距五百公尺的地方吧,於金山南路與市民大道之間的一片開闊空地上,商家暫時搭起臨時的攤棚,天色依然晴朗,促使吾人繼續前行;那個有地下街書店,上面又有兩層樓販售電子零件的古都已經永遠消失了,彷彿亞特蘭提斯。

然而總有些事物永恆不變——昔日我在舊光華商場入口,常被莫名的男子攔截:「請問要不要買A片呢?」第一次被這樣詢問,感到既羞且怒,怎麼這麼容易被認出來呢。哼,我頭也不回地去了。後來發現,和長相氣質猥瑣與否無關,這本是個陽氣熾盛,精力無限的地方;放眼望去,盡是青春雄性動物,肌肉與毛髮的天下,從事著搶購最新電腦周邊產品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狩獵戰事;汗水蒸騰之餘,自然少不了反覆被觀看,在不同時代的青春期一再被重製的色情片。

地下書店街,卻又有另外一番溫暖風景。我在那些影音光碟的倉儲裡,曾找到一齣《二手書之戀》——簡而言之,是哥哥反覆阻止想自殺的弟弟,最後終於以自己的死(罹癌)拯救了弟弟的故事。病死者和自殺者同時是現代醫療最棘手的命題,兩種死皆難以防範。而每次自殺未遂的生命都像是死神不要的「二手書」;罹癌哥哥的願望,卻可以透過弟弟愛上嫂子的「二手情感」而再生……這部影片是關於生命和愛的二手循環的,二手書在時空轉換之間,又可以成為全新經典。一如我知道這部電影時,已經是二輪片了,卻仍沒有趕上;還好D V D正是在此商場意外看到的二手貨,帶來歷久彌新的感觸。這部電影隱喻的一種求愛守則在此應驗:「只要深情凝望對方,愛人就會自動送上門來。」那正是愛書人士常在舊書店泫然欲泣的緣故。

光華商場是這樣販賣二手之物,沒有原創品的地方;最新潮和最古老的資訊媒介同處一室,我們不斷跟進消費,匆忙回收利用。那些沾滿寂寞灰塵的二手書,快速汰換更新的電腦產品,是否就是終極的答案呢?或者永遠沒有答案,我們只有選擇。透過無間的選擇,達到彷彿自由的幻象,其實是整個時代的困境?前方的物欲折扣太誘人,我們再也不知道了。有時,政治遊行路線剛好經過舊商場附近不遠處;又某時刻,石油漲價股市崩潰失業率飆昇……新商場內全神貫注,始終一片祥和氣氛。我們已經身在其中,經過某種無言的理解,任憑自己隨著歲月遊蕩,隨著人潮的迴圈空轉──「這算是生活嗎?我不知道如何稱呼這些。」——彷彿史蒂芬‧索德柏的電影《索拉力星》,環繞時間的星雲像海洋般包覆著孤立的光華商場,製造神祕的異象——一處充滿奇蹟,愛恨可一再重來,夢想被大量複製的場所。一如,最初,二十多年前,因人行道及排水工程定案,牯嶺街五十八家舊書攤集體遷徙至光華陸橋下的公共空間,自此光華商場便取代牯嶺街成為舊書街的代名詞……光華商場本身的歷史,也是顛沛流離,二度易手的。

在光華商場與熟人相遇的機率多少?與自己呢?但是我們不斷與那些舊書的主人,在同一段落字裡行間的重點畫線中相契;青春期已經結束的你我,也是一本本二手書,一份份電影拷貝;都在此努力回收再堪用,那些愛情,那些詩;深埋在那些幽冥星體之中,一切意識漸漸融為一體……又被輕易低價販售,彷彿逃難,又像是等待救贖降臨——這無路的林中,記憶循環的星球,你是要自殺或者病死?彷彿整個時代的縮影,只能拚命珍惜眼前擁有,短暫的歡樂。

舊的商場已經不見了,我們再度抵達新商場(多麼像是那些被重新標價的二手書),感到驚訝,這是個完全一樣的異域,誠然寬敞多些明亮,舊書和資訊產品的喧鬧魂雜,人們逐夢與揮霍的態度,全然沒有改變……抽出一本無法判定是「淪落」或「躍升」為二手書的《八百萬種死法》,思索著光華商場的神祕架構,一樁永劫回歸無法破解的奇案——馬修史卡德又提醒什麼似的神經質地喃喃道:「去他的,東西全在那兒,只是我看的方法不對。」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5/today-article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