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總部決定暫將運動訴求轉至推動反貪法案,隨即引發靜坐民眾不滿,甚至公開對副總指揮林正杰叫罵,要求回到「倒扁」的主題。此一景象,不僅反映了倒扁運動進入持久戰之後的轉型難題,也嚴重考驗運動領導人與群眾之間的互信。倒扁運動從量變到質變,能否繼續維持其公民運動的清新面貌,值得觀察。

倒扁總部企圖在街頭之外另外找尋出路,是必要的思維,但也不能不考慮如何維持群眾對它的信賴。推動反貪腐法案,可說是台灣需要的政治工程;但它的主要戰場在國會,立法過程漫長且涉及複雜,不是一蹴可幾。群眾一則無法參與,二則不耐久待,難怪他們會覺得倒扁總部偏離了運動初衷。

任何社會運動,要把戰場拉得這麼深、這麼廣,一定會面臨士氣難以維持的問題。九一五的百萬紅潮圍城的氣勢,到了十月十日天下圍攻已大為衰減,就是總部對群眾無私的支持太過自恃,乃至缺乏體恤,弄得師老兵疲。再加總部動員指揮鬆散、指令模糊,群眾集結苦候,卻不知目標何在,也才會出現死忠支持者被警方抬走、竟無幹部在場的哀怨場面。這些,都是總部必須記取的教訓。

倒扁運動一個多月的推進,未能撼動陳水扁的意志,卻為了集會遊行場地與馬英九發生激烈爭執,甚至影響到藍軍北高市長選情,自是始料未及。但一場社會運動的成敗,不該單純以結果論;因為,運動過程所形塑的社會氣氛和價值,其實已在發酵。紅衫軍退場後,綠營內部反省的聲音反而出得來,包括邱義仁和蘇貞昌畫出「扁珍涉案,扁就下台」的紅線,都可視為對民氣的間接回應。因此,倒扁運動沒有理由盲動而扭曲運動本質,甚至自毀先前累積的成果。

倒扁總部領導群與其急著開闢新戰場,不如先冷靜思考運動的本質,充實論述和反省能力,才能讓群眾樂意追隨。否則,失去群眾,運動還能成為運動嗎?

http://mag.udn.com/mag/column/storypage.jsp?f_MAIN_ID=216&f_SUB_ID=1567&f_ART_ID=503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