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與朋友到台東旅遊,行程中特地安排前往位於台東縣紅葉村的紅葉少棒紀念館一訪。置身紅葉少棒紀念館中,閱讀著牆面上許多已泛黃的剪報、照片以及當時的活動報導,面對著那一座座已斑駁的棒球比賽獎盃,看到民國八十一年紀念館成立時所調查的紅葉少棒球員現況對照表,對比紅葉少棒風華不再、凋零逝去的短暫榮耀,讓我感傷的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

我想說:「我們對不起這些打棒球的小孩」。

五十年代的台灣,在那個政治正確凌駕一切價值的年代,打敗「日本」少棒隊,讓紅葉少棒成了民族的英雄,台灣棒球的種子就在這種情境下再度發芽。政治人物突然發現,「打棒球」原來不僅只是個運動,還是一個可以「安內攘外」的絕佳政治手段與策略。從此,「打棒球」成了「為國爭光」的代名詞,於是一批又一批拎著球棒的小孩,踏出了追求棒球夢的長征步伐。這些被灌輸要「為國爭光」的「打棒球的小孩」,最後一個接著一個,隨著腳下奔馳而過的塵煙,默默地消失在棒球場上。

政治消費了棒球,也犧牲了這些打棒球的小孩。一年來「台灣之光」、「為國爭光」…等封號不斷地加在王建民的光環上,連執政黨的黨慶、總統在國慶日的演講,都忍不住要把「王建民」拿出來自我誇耀一番。而近日台灣媒體更是不斷報導所有與王建民相關的收藏品、紀念品價格漲到多高,所有與「王建民」相關的,突然之間都變得炙手可熱。在未來選舉白熱化期間,我們不禁要擔憂,已經被政治與經濟需求牢牢捆綁住的「王建民」,能夠逃得過他的故鄉對他的無度需索嗎?

「王建民」,一個「打棒球的小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了他追求棒球夢的長征路途,在美國小聯盟沈默的艱苦奮鬥了五年,十多年的棒球之路,好不容易才博得在大聯盟舞台的一席之地,也讓台灣人民突然關心起這位我們從未真正關心過的「台灣之光」。另一位也曾經是台灣媒體寵兒的球員陳金鋒說的實在,「因為有王建民的努力,才讓我們有機會分享他的榮耀。」陷入「王建民」狂熱的台灣人民,請讓我們自己捫心自問,我們是何德何能、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究竟有什麼資格可以來消費「王建民」?消費「台灣之光」?

曾經因兵役問題滯美無法返台,還動過兩次韌帶手術的旅美投手郭弘志,在小聯盟熬了七年,今年才登上大聯盟,過去卻鮮見台灣人民曾經主動給予關懷。曾經在不久之前也是「台灣的榮耀」,披著「中華隊」戰袍「為國爭光」的台灣旅日投手張誌家,因戰績不佳,前陣子被日本職棒西武球團解約。另一位旅美投手曹錦輝因肩傷未癒,前幾天也傳出恐也將遭美職棒洛磯隊釋出。新一波的棒球熱潮中,我們關心過這些曾經「為國爭光」,而如今發展面臨瓶頸正需要更多關懷的「打棒球的小孩」?

曾經,「打棒球的小孩」被大人認為是沒前途的一件事;曾經,「打棒球的小孩」在大人們安排好的棒球場上揮汗如雨、賣力奔跑、「為國爭光」。曾經,許多「打棒球的小孩」在付出人生寶貴的青春歲月之後,仍必須孤獨的面對自己接下來好長一段沒有棒球可打、也不再有掌聲喝采的人生路。「打棒球的小孩」前仆後繼,我們選擇熱情地分享他們的光榮時刻,而對於他們的挫敗,我們卻冷眼以對。

觀察台灣的「王建民現象」,我們最需要的恐怕不是更多的「王建民」,而是深刻反思我們所創造的究竟是一個什麼的棒球典範?「王建民現象」會不會是另一個被政治所犧牲的「紅葉少棒」?台灣棒球的核心價值,只在於消費這些「打棒球的小孩」辛苦付出之後所換得的短暫榮耀嗎?甚至只是為了滿足台灣人民此刻短暫且病態的虛榮?

從「紅葉少棒」到「王建民現象」,捫心自問我們對於這些「打棒球的小孩」,他們的辛苦付出我們所做的回饋,卻從來都不夠。在「王建民現象」的背後,我們應該要真心誠意的懺悔,懺悔我們的自私與短視,向那些在棒球場上,一直是沈默的、孤獨的、沒有掌聲的,那些「打棒球的小孩」,致上我們深深的歉意。

(作者為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220020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