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是帶著失望的心情重返這座當年瀰漫著夜霧愁緒的絲絨革命之城。

雪才剛融,查理大橋竟已日日被人潮驚嚇。起先沒有撫慰我心的布拉格最後仍安撫了我,因橋畔多了卡夫卡館(Franz Kafka Museum)。

卡夫卡的幽魂重返布拉格。在舊城區原本就有家卡夫卡館,這卡夫卡舊館(為了說明起見,以新舊分別)展覽是傳統的,空間迷你。為何斥資蓋了新館還要保有舊館呢?因舊館有個無法泯去的地標意義——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在此誕生。

卡夫卡新舊二館正好位在查理大橋舊城區與城堡區兩端。

卡夫卡新館由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CCCB:Centre de Cultura Contempornaia de Barcelona)集團所主導與設計,布拉格猶太銀行家Sebastian Pawlowski在1999年建立基金會管理,籌畫興建多年,去年始開館。卡夫卡新館副標題:THE CITY OF K,K城。K已是卡夫卡代稱,也是布拉格偉大的象徵符號。

較之一般美術館,卡夫卡新館不大,但卻立意與設計獨特,打破一般文學館傳統平面概念──由動態、靜態與三度立體空間交錯而成。

運用科技影像、3D、裝置和平面手稿及照片等,多重視覺化地呈現卡夫卡的一生與文學作品內涵。

文學作品要立體化不容易,這得掌握文學作品精髓,我最讚歎這座新館的設計即是掌握了卡夫卡作品的部分精髓。將卡夫卡長篇小說《審判》與《城堡》視覺化,在空間移動時,透過鳥瞰等變形鏡頭的運用,一種帶著魔幻感但生存現實又逼臨在旁,卡夫卡對生存的思考與思維核心已流洩在觀者心中。《審判》以辦公室鐵櫃裝置呈現(鐵櫃在漆暗裡看起來有點像是墓碑),在每個鐵櫃上貼有許多人名(如墓誌銘),卡夫卡和小說主人翁K都在其中。

《城堡》以影片、動畫和三面貼著鏡面的空間互動,拍攝的鏡中影像和觀者投在鏡中的影像交疊,現在的多數(參觀者)與過去(卡夫卡的小說人物)多重臉孔互映,心理電波也在剎那互相折射,織出三稜鏡的人之真實「生存」處境。那位被排除在村莊外的土地測量員K,他要離開或者加入他們?人生的荒謬劇上演,進入他者族群的土地測量員不斷被陌生化隔離化(影片以鐵絲網和火來表現,最後呈現一個宛如求道者的背影,人的臉、眼睛特寫)……影片結束,K被丟出,倉皇而逃。打出「You are a stranger」。

除了作品立體視覺化是該館特色外,我還很喜歡關於卡夫卡一生生活和戀愛史呈現,日記手稿和插圖的擺置,隨著觀者腳步移動,那些影像恍如跟著觀者眼睛走。卡夫卡一生的三個女人和卡夫卡一樣一生憂愁苦難,現在她們的身後事卻也隨著卡夫卡發光。而讓卡夫卡作品公諸於世的兩大功臣: Gustav Janouch和Max Brod也在此隨著卡夫卡發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6/today-article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