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蕉供過於求的問題已吵翻天,這二、三天據報載,又有柳丁和虱目魚生產過剩。許多農民都在問:農產品滯銷何時了?

農產品滯銷是一個長年沈疴,主要根源,在於政府農政單位多少年來未明確依不同類別屬性的農產品,致力建構完善的農產運銷制度。尤其近年來,每當農產品有滯銷時,政府單位不是啟動收購方式,養成農民碰到滯銷時就賴到政府頭上;或是演出官員在電視畫面上吃農產品的戲碼,短暫安撫農民。時間一過,就船過水無痕了。

依據先進國家(如美、加、日本及歐盟)的作法與經驗,通常會採用供給管理策略,不讓農產品有產生滯銷的機會。此一策略包括生產量管理、市場供應量管理及出口管理。

先談生產量管理。加拿大有「農產運銷協議會」,以管理產地生產量為導向,如該國雞蛋的生產,就規範每個雞蛋場所飼養的隻數,進而控制全國雞蛋的產量。在國內,亦曾有採用生產量管理的作法,如民國五十與六十年代,洋菇外銷歐洲,就有限制每一個農戶菇舍每坪面積的生產量。

另一例子是國內自產的菸葉,透過改制前的台灣省菸酒公買局對菸葉等級價格與種菸土地配額,進行菸葉供應量的管理。以上成功的例子,並未被農政單位應用到其他的農產品產銷面。其成功主因是來自產銷雙方的契約生產制度,反被國內大型農企業引用,如卜蜂集團對肉雞農的契養運用,也是相當成功。

其次,是市場供應量管理的措施,通常是上市量的規範。於國外如美國農產品運銷訓令是一個成功的典範。該訓令係採取上市量的規範,其做法包括:

一、特定節日的禁運,很類似國內豬肉在農曆十五禁屠作為,在美國尤其在耶誕節與新曆年間禁止運銷商自產地運送產品至市場販售。二、格外品的加工,由於運銷訓令特別強調分級與標準化,凡達到一定規格者才可上市,否則就打入冷宮(即為加工之用);不像國內,尤其在冬季蔬菜生產過剩才想到要加工,在美國據此訓令的運作,平常就有一定數量的農產品作為加工之用。三、季節間的儲藏,如美國喬治亞州所生產的甜洋蔥,採收期如同國內屏東地區洋蔥,約在國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然通常甜洋蔥生產者在五月底就開始儲藏,同一年耶誕節至新年間拿來出售。一來可消除採收期間的低價,二來在儲藏後之售價可以提高。四、利用生物技術延緩採收,尤以美國蘋果成熟採收期調節是最為成功。

美國運銷訓令的措施,需有幾個重要條件,如訓令背後需有一個組織完善的合作社與產銷委員會、產區集中及完整的產銷計畫,主要特色是當地生產者與運銷商共同來主導訓令的運作,經費是自給自足的,美國農業部與當地政府僅負責監控,不予補助。目前美國之水果、蔬菜及核果類皆有高比率採用此訓令的運銷制度,如我們熟悉的香吉士柳丁與華盛頓蘋果,其背後均有運作良好的運銷訓令。

反觀國內香蕉、柳丁及虱目魚,均具有產地集中的特質,但是否有完善的生產或運銷合作社,則有待評估,更談不上有良好產銷計畫。目前農會在農業產銷的主導功能已大不如前,相關的農業合作社場,現況仍依據合作社法來規範,被界定在非營利事業單位。昔日推動產銷主力的農會與合作社,當今在面對農產品滯銷時,是力不從心的,僅是引頸長盼政府的收購與補貼。過去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擅長主導外銷農產品(尤其香蕉)到日本,目前在處理滯銷問題似乎未發揮其功能。

建議政府農政單位能在幾樣農產品滯銷的時機,一方面看看過去有好的產銷制度(如契作、外銷管理);另方面考量國內農業產銷組織(農會、合作社場、協會)的特性,重新檢討目前各類農產品的產銷機制。如借鏡加拿大運銷協議會或美國運銷訓令,來活化國內相關的農業產銷團體。企盼明年的現在,不再有官員吃香蕉,或公務員被迫買香蕉的戲碼重演。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270030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