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先生發起的「倒扁運動」為擺脫藍綠的糾葛,在體察其正當性的角色後,往「公民社會運動」修正的苦心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回歸台灣現狀沉痾本質核心的反省所必然要走的正確方向。然而在這場凱達格蘭的「納斯卡祭典」中,「九九運動宣言」的「咒語」在少數知識分子清醒的意識下,而同時更可能在多數普羅信徒狂喜的無意識中,卻神秘而悄然的開啟了那隱藏著無比力量的「道德法櫃」,像張開了一面無以駕馭的「無染明鏡」,映現了所有的真實與虛偽。假如這真的是一堂百萬人真誠受教解惑的「公民道德」課,在激情的以「阿扁羔羊」作為祭典之後,那啟動之後的法力會是以「轉型正義」為權宜之計的機會主義,而非誠心追尋核心價值的祭師們可以接受的嗎?

在此一事件中,慌了陣腳的綠營不說,處境應最尷尬的是國民黨與其主席馬英九,當「禮義廉恥」的巨球昇起,在自然的風力飄搖下,卻是多方向旋轉的,雖然國民黨部適巧在日前換上「張榮發基金會」的牌子,像是掛上一塊捉襟見肘的小小遮羞布,悄然處置黨產中的國民黨,倉惶的從巨球瞪視的眼前逃走,也免去了檢驗這場「公民道德」課程教材過度簡化與純粹性不足的尷尬,以馬主席的聰明不會不敏感到這場「良心考驗」的必然性。

假如「納斯卡」的魔力不是選擇性的,假如「九九運動」所揭示的「道德明鏡」不是單一面向的,假如「台北市文化局」無心插柳卻讓「禮義廉恥」巨球成為多向旋轉而不是固定指向的,一切「轉型正義」的反省何以從這套「公民社會」的教材中缺席?

假如這場運動的意志果真如此堅強,假如這場「聖戰」的本質果然如此純粹,假如這些藍綠的人民真的誠心要轉化為無色的公民,那麼「九九運動」者便不應限縮在「倒扁」的單一議題,而應真正反躬自省是否具備或誠實的準備學習投身「公民運動」所應有的反省與思辨能力,而它真正的考驗就在於,人民必須明白,不能只背對「景福門」以及隱身其後的國民黨部,人民必得轉身揭穿自以為穿上「國王新衣」的舊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荒謬性,如此,這場「公民道德」的課程才可能真正結業,因為,除了所謂施明德與陳水扁的「退場機制」外,國民黨也需面對「退場機制」。

而唯有將「國民黨黨產」與「轉型正義」的議題納入「九九運動」的「公民道德」課程,才能展示此一運動真正的超越性與跳脫它的「色彩污名」,因為假如這場運動真是一塊揭示「公民道德」的明鏡,它終將沒有選擇反射的權利,而必得將一切的真實與虛偽同時映現。假如「九九運動」者仍然狹隘的以為這只是簡化的「條件交換說」,或「各打五十大板」的小孩遊戲,我想他們並非真正瞭解這場運動應有的純粹本質。假如「九九運動」不只是要片面的佔據「公民主義」的詮釋權,他們終應瞭解即使「義憤填膺」,許多人還是無法接受召喚踏出家門一步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畏於陣陣無情的風雨。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1100207,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