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九月四日的「青年國是會議」中,陳水扁總統矢言「只要在任一天,絕不承認大陸學歷」。此言一出,各界議論紛紛。中國時報隨後發表社論指出,學歷認證不是民主國家(政府)的必要職責,更不必勞駕總統來管;工商時報社論更直指此為鎖國心態作祟。

大學學歷認證本是民間,甚至學術界,就可以處理的工作。但在敵視大陸才是政治正確的台灣,這件事兒遂變得格外敏感。早在一九九八年,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已經嘗試推動承認七十三所大陸著名大學的學歷,結果觸怒當道,只能黯然掛冠。此後教育部遂對大陸學歷認證一事避之惟恐不及。


其實這已不是總統第一次宣告不承認大陸學歷。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陳總統出席南投縣總工會所辦的選舉造勢活動中就曾公開說過,為了「保障台灣勞工與大學發展」,在他任內「絕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也不會承認大陸學歷」。其中「保障大學發展」這一項,也正是此次陳總統宣示時所用的主要理由。

然而大學的發展需要保障嗎?對許多著有績效的大學而言,學校名聲加上「主場優勢」使它們根本不需要這種保障。但是仍有不少當年在草率政策下倉卒升格或成立的大學,學校中充斥著莫名其妙的學院和學系,以及許多不適任的教師。(陳總統雖非此一現象的始作俑者,但卻曾在幾次選舉中推波助瀾。)這些學校如今的困難,其實是勢所必然。對於這種學校我們淘汰惟恐不及,有什麼好保障的?就好像本國銀行如果經營不善,難道只為了保障它們的發展,就該禁止或不承認外商銀行嗎?

其實要促進大學發展,重要的是加強學校間的競爭,絕不是保障有問題的邊緣學校。競爭使大學更重視師資、教學與研究,也才能使大學更加進步。幾年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JamesHeckman 訪台,在拜會教育部時曾論及,美國的大學所以能成為世界頂尖,關鍵是學校之間持續的競爭;而美國中小學以公立為主,缺乏競爭,其水準遂為人所詬病。

所以我們若真的在意大學進步,不僅應該承認大陸學歷,甚至還應准許大陸的大學在台設立分校。當學生多了選擇,學校就多了追求進步的動力,而本地學校與大陸學校之間才有相互競爭的基礎。這種良性競爭將促使各學校力爭上游,也因此更有機會產生頂尖大學。如果本地學校不願或不能和大陸大學競爭,那又何必侈言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呢?

在此同時,我們也當要求大陸承認台灣學歷。這不僅是為了「對等」而已。今天大陸的大學受限於過去的師資背景,許多學科領域距國際(以及台灣)水準尚有一段距離。大陸一旦承認台灣學歷,我們訓練出來的眾多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便得以逐鹿中原;也許不出幾年,大陸大學會多出一批具有台灣博士身份的教授。我們的學生能在各地嶄露頭角,那不僅是教育的成功,更是台灣的成功。

承認大陸學歷,顯示我們有自信接受挑戰;要求大陸承認我們的學歷,則顯示我們有自信與人互爭雄長。所以「不承認」與「承認」之間的差別就在自信;前者是防衛與怯戰的作法,後者則展現無所畏懼的氣勢。兩者一字之差,卻高下立判。

(作者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