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近來頻傳蓄意襲警事件,一年前的暴動可能重演。在暴動爆發即將屆滿周年之際,法國政府一份外洩的秘密情報文件指出,釀成暴動的狀況依舊存在,近來的襲警事件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有組織的,市郊的貧窮移民社區隨時可能再度暴動,去年有兩名青少年喪生的克利希蘇布瓦(Clichy-sous-Bois)一帶情勢尤其緊張。

巴黎已再現暴力襲擊潮。22日有數十名蒙面人光天化日下在南郊格里尼地區焚燒汽車作為路障,攔截一輛公車,趕下乘客後縱火,還向警察與消防人員丟擲石塊。該輛公車被燒成廢鐵,大火波及四輛汽車,導致公車司機罷工。這已是近幾周內至少第五起明顯挑釁公權力的攻擊事件。

法國內政部這份11日出爐的警方秘密情報文件23日由費加洛報披露。一位警官指出,幾周來的攻擊事件顯示幫派分子有備而來,組織已如同軍隊,年紀愈來愈小,行為卻更暴力。

失業 弱勢族群之痛

對出身法國貧困郊區國宅的求職者而言,想找工作,叫「亞倫」會比叫「穆罕默德」好多了。

法國郊區暴動屆滿周年,失業仍是弱勢族群的最大問題;去年郊區暴動種下深深的種族歧視、仇恨和疏離,令社區仍憂慮不安。

法國就業部長波爾洛接受專訪時坦承,種族歧視問題仍嚴重,尤其是對北非和非洲裔族群。他也坦承要花數年,政府致力移民融合的努力,才會開花結果。

根據立場超然研究組織「不平等現象觀察局」統計,貧困郊區失業率經常比全國平均失業率百分之九高出一倍;比方阿爾及利亞男子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三,弱勢年輕人的失業率也幾乎達百分之五十。

失業造成沮喪,是去年郊區暴動的導火線,至周五(二十七日)暴動屆滿周年,德維勒班總理上台時,就以縮減失業率為施政重點,但成效不彰。

為回應郊區暴動,政府在四月通過機會平等法,讓十四歲青少年可離開學校,到公司學一技之長;在貧困社區成立的公司則可享減稅優待,且可掩護身份到夜總會、職業介紹所和其他機構暗查訪種族歧見行為。不過,最近有項措施被駁斥,即強制公司徵人時採匿名履歷表。

儘管德維勒班去年五月上台後,失業率曾緩慢下降,非白人年輕人找工作仍是困難重重。政府去年成立反歧視督察局HALDE,在九月提呈的工作報告開頭就直指要找工作,「叫『亞倫』會比叫『穆罕默德』好多了。」該局成立迄今共收到一千六百宗申訴案,其中六百五十件有關就業歧視。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50244



貧困青年 巴黎示威郊區燒車 【2006-10-26 歐洲日報】 【徐恆淑編譯】

巴黎市郊 蒙面青年燒車

巴黎消防隊說,一群蒙面年輕人二十五日晚在巴黎市郊縱火焚燒一輛巴士,所幸全部乘客都在火燒前逃離車子。

事件發生在巴黎西郊的朗岱赫,但警方未逮捕任何青年。

這線巴士行經巴黎市郊貧民社區,十幾名蒙面年輕人向車廂投擲易燃液體,點燃後逃逸。

一名警察說:「當時車上至少有十名乘客,所幸都逃出來了,車上沒有殘障人士,否則很麻煩。」

郊區青年 巴黎示威

來自法國各貧困郊區的幾百名青年,二十五日遊行巴黎街頭,將兩萬人的請願書遞交國會議員;他們希望絕大多數為移民的沒有公民權者,可以透過投票讓當局聆聽他們的聲音。

AC-Le Feu(enough fire)組織共同創辦人之一米希說:「整體個狀況並沒有改變,情勢仍可能像去年那樣發展。」這個組織成員乘坐兩輛彩繪小巴士遊行法國一百二十城鎮,蒐集人民的控訴及建議,要求政府給予無公民權者在明春國會及總統投票的權利。

幾十名警察設置的及金屬路障阻止他們接近國民議會,因此,該組織派出代表向國會議員遞交蒐集許多人民請願的「冤訴書」。

此一動作是仿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前所提出的「冤訴書」。

遊行隊伍領前的標語寫著:「最大的政黨是人民」,他們演奏著饒舌音樂、法國國歌、高呼「法國萬歲!我們是法國的一部份」。

AC-Le Feu是一年前發生兩名青少年死亡的克里希—蘇—布瓦社區成立的組織。警方只容許幾個人代表該組織與議員見面,他們欲會見議長德布雷也未如願。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50335



郊區不安 建築師的錯? 【2006-10-26 歐洲日報】【法新社巴黎二十五日電】

二○○五年秋季的城市騷亂危機後,城市規劃家師與建築師一致指出:郊區存在的不安,與過去的「睡舖式住宅」規劃觀念息息相關,它使住宅區成為「流放區」。但對於補救的方式,專家們看法不一。

城市規劃師暨建築師貝爾納‧瑞森(Bernard Reichen)曾獲二○○五年法國城市規劃賽大獎,他說:「我們在戰後興建數以百計一模一樣的住宅,連成單調一片,並將日常生活空間按需要分隔開來:在這裡工作,在那頭居住,然後去另一個地方購物。」

他說:「在七○到七五年代經濟危機期間,這些巨型住宅區的居民突然被孤立在工作區之外,找到工作的人搬了出去,留下來的無非失業者和移民,整個區就變成了『流放區』。」

建築史學家彼儂的(Pierre Pinon)看法相同,他說:「這些住宅區出自勒‧科布西耶(Le Corbusier,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信徒的手筆。他們的建築觀念是以機動性與功能性為主,以為只要將城市的各種運作區隔開來,就能解決問題。然而事實證明剛好相反,功能主義促成了隔離,帶來一連串惡果。」

都是建築師的錯了?瑞森說:「不如說是集體的盲目所致。當時技術建構已然成形,而且有一種堅固的意識型態來支持這個作法,在種種因素催促,決策怎會認為必須快速建造。」「這些巨型住宅區多數建於五○到七○年代間,政府應為其挫敗負起責任。集中主義在法國所造成的問題比其他國家尖銳。」

能如何補救呢?多數建築師認為,以摧毀高樓(政府計劃在五年內拆除二十萬間住屋)來解除族群隔絕問題並非良方。與其摧毀,不如就現有的加以改善,改建公共場地,試著重建一個綜合式社會。

在蒙特伊市(Montreuil)建造Bel Air住宅區的建築師姞哈(Edith Girard)表示:「無謂拆毀簡直是一大醜聞,在目前住屋缺乏的情況下更不可原諒。」「有時確實需要摧毀,但必須事前仔細斟酌及制定都市計畫。要知道,重建時往往會失去其先前的優良特質。」

姞哈提醒說:「從事時必須謹慎,這些住宅區長期地遭到鄙視,會有強烈的退縮和排斥情結。」他認為「沒有一定的補救公式,但事前做好精密的分析非常重要。這些住宅本身整體構思不錯,問題在於街道和公共場所規劃不良,必須重建一些讓民眾能夠往來和交流的場所。」

設計夏雷蒂體育場(stade Charl晹ty)與吉美博物館(Mus晹e Guimet)的建築師戈丹(Henri Gaudin)表示:「建築師們從未考慮過人們相聚的方式。然而,住家之外正是孕育民主的地方。」

彼儂對此並不樂觀,他說:「一個世紀來,我們不斷討論城市這個主題,但從一次世界大戰後,我們已不知道如何建造城市了。」

他指出:「我們所喜愛的城市應如何運作?必須具備綜合型態,有居住的地點、商業圈和辦公室。」彼儂對如今將建築師捧為明星的趨勢感到遺憾,對他而言「城市不過是一棟偌大的房子而已。」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50330




巴黎郊區族裔問題 政府執行力不彰 【2006-10-25 歐洲日報】 【社論】

在去年法國若干敏感郊區爆發北非裔及阿拉伯裔青少年,聚眾騷亂,引起全國不安事件屆滿週年之際,巴黎最近又出現多起移民子弟,向執行公權力的憲警及一般警察公然挑釁的不尋常事件,顯示政府對於敏感郊區的有關問題,並未從去年為時長達三週,全國經濟及社會都受到嚴重傷害的騷亂事件中得到教訓,以致時空錯亂,現在又出現歷史重演的場景。

與去年不同的是,這次所發生的多起襲警事件,幾乎都是不良份子先設下陷阱,引誘治安人員抵達現場,阻斷其退路後,再聚眾用汽油彈、棍棒、石塊、利器等攻擊警察,並燒毀、破壞警用裝備的模式進行,可以說都是預謀犯罪惡行;幸好執勤警察很有節制,並未對歹徒以武器反制,未造成更嚴重的治安事件。這種情形,與去年十月廿七日兩名北非及阿拉伯裔子弟,因為躲避警察誤闖電廠死亡,激起移民公憤所造成的騷亂事件比較,無論發生原因、騷亂方式,都有很大差異。一般認為,去年的騷亂事件,起初是敏感郊區子弟基於義憤而起,後來變質,以致情況失控愈演愈烈;雖然如此,畢竟還有一點正當性。而這次則全然不同,是歹徒公然向治安人員挑釁,其惡質極為罕見。

多年來,法國警政治安當局對於襲警事件最感頭疼,雖然主管部門內政部研訂各種防範措施及法律,效果極為有限,案件不減反增。據警方統計,前年有三千八百四十二起襲警案件,去年因為發生郊區騷亂,增為四千二百四十六起;今年前半年已有二千四百五十八起,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百分之十五點七八。由這些統計數據看,公權力之沒落、暴力犯罪之囂張,確已到了法紀蕩然的地步。

去年秋天發生北非及阿拉伯裔青少年騷亂事件後,內政部檢討事件發生的原因,並徵詢專家學者及相關社會團體的意見,研訂了很多方案,需要立法的,也請國民議會及參議院完成立法程序;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雖然內政部長薩科茲向以處事果決明快、講求效率著稱;然而,在阻絕敏感郊區犯罪、維護警察安全方面,似乎並無顯著績效。

這次巴黎敏感郊區不良份子,公然向警察挑釁的犯罪行為,對警察、對民眾、對法國共和價值,衝擊實在太大;再加上現離明年總統大選已非常接近,而負責治安的內政部長薩科茲,是右派民眾運動聯盟最有希望的候選人,在此時刻,藉此一事件對有意參選者黨同伐異,更是政客們的拿手好戲;在野的反對黨不會放棄此一攻擊薩科茲的機會;右派方面,有意爭取提名者,對薩氏也群起而攻,致使此一治安問題,增添了濃厚的政治味。

當然,為了提振警察士氣,安撫民心,作為政府的最高負責人,總理德維勒班已指示內政及司法兩部部長,研究強化治安之道,並加重對於襲警案件的刑責。據總理府發表的文件指出,近一年來,政府採取了上百項有關縮短社會差距、消除社會隔離的政策。政府並於日前成立「全國行政諮詢署」,專責處理有關促進社會團結和諧與機會平等事宜;下月十七日,德維勒班還將召集各省省長、檢察官、總檢察長及各學區負責人,討論增加警力及加重襲警犯罪份子的刑責等問題。

如所週知,執法人員對於歹徒過分寬縱,對有暴力傾向的不良青少年必然會產生某種程度的鼓勵作用。以去年郊區騷亂事件的被捕嫌犯說,經法院裁定有罪判刑者極少;至於這次發生的多起襲警事件,惡行雖然更為重大,涉案者以現行犯被捕,但是他們都在落案後不久即被釋放。這些事實似乎說明,法律制裁過於輕縱,使怙惡不悛之徒有恃無恐,法律既然失去應有的懲戒功能,敏感郊區的治安問題,似難有徹底的改善辦法。

法國社會一向認為,加強敏感郊區移民的融入,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事實上,政策貴在執行,政府已經頒訂了無數有關加強改善敏感郊區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建設的方案,效果何在?顯然是執行不力所致。現在又要成立特別機構「全國行政諮詢署」,不免使人懷疑政府過去所設的有關機構莫非都是做做樣子,既然如此,新設機構除了招來疊床架屋之譏、增加政府開支外,恐怕也不大可能見到成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502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