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莎士比亞地下有知的話,對當今的蓬勃場面,一定十分慨嘆。想當年他搜索枯腸,按契約一年擠出兩齣戲,所得大概是二十五鎊……

對大部分念過一點書的大人或小孩,不管學或沒學過英文,大都知道《王子復仇記》、《凱薩大帝》、《李爾王》、《羅密歐和朱麗葉》等故事;而英文字典和書冊裡,莎士比亞的文句,歷來高居「最常被引用」榜的榜首。如果你看過《馴悍記》、《威尼斯的商人》、《馬克白》等電影、劇本或舞台演出,你可能因此知道莎士比亞原來是英國的老牌劇作家。如果你曾走訪英倫,行旅之際,曾特意前往參觀泰晤士河岸重新翻修的「環球劇場」,一則瞻仰仿古劇場的精緻,再則挑選諸如莎劇海報、莎翁撲克牌、恤衫、文具等紀念品,和許許多多仰慕莎翁才華或莎氏名牌者,共同擁有莎士比亞的榮耀;或者你直奔史特拉福鎮,瞻仰莎士比亞的家鄉和出生的居所,參觀雅芳河畔的劇場,甚至留宿一兩夜,充分呼吸莎士比亞曾經呼吸過的空氣,則你說不定是莎翁粉絲或莎學信徒,至少你肯定是莎士比亞產業鎖定的行銷對象。總之,這年頭,不論你閱讀童書、世界文庫、翻譯或原文莎士比亞劇本,從事休閒旅遊、文化觀光、追逐文化美味,或者把莎士比亞當作事業或思辯議題,莎士比亞可以說無所不在。

莎士比亞28歲時

在倫敦戲班圈嶄露頭角

莎士比亞地下有知的話,對當今的蓬勃場面,一定十分慨嘆。想當年他搜索枯腸,按契約一年擠出兩齣戲,所得大概是二十五鎊,頂多於戲院演出時得到市井觀眾歡迎,劇班按例加賞一日門票收入。可恨的是,劇本一經交易,就喪失個人著作權,想想這四百年來,多少人利用他的著作,發跡致富或聲名大噪,更有許多人利用他的作品和名字當商標,版權和代言費可是天文數字。雖然莎士比亞說過人生起落如夢,今日聲名遍布全球,成為文化群眾的偶像,文化品質的正字標記,文化產業的資財,這樣的發展絕對不是他或他那個時代的人,作夢可能架構出來的景觀。

威廉莎士比亞唻1564-1616啀,於1582年娶大他8歲的安哈塔薇為妻。莎士比亞的家境大約還不錯,曾上過中學,沒有像當時期望晉升菁英之流的同儕一般,繼續到牛津或劍橋進修。他的學歷成為學士級劇作同行的挖苦標靶,也引起歷代許多莎學專家,懷疑莎士比亞名下的劇本,是不是作者另有其人。雖然猜疑不斷,至今沒有人能確切證明,正牌作者不是莎士比亞。傳說因為偷了一頭鹿,莎士比亞畏罪逃離家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他被流動戲班吸引,前往倫敦找出頭機會。於1592年,大約28歲,莎士比亞在倫敦戲班圈嶄露頭角,1594年加入新組成的「宮廷娛樂大臣戲班」,擔任編劇和演員。

莎士比亞生前劇本

只有「海盜本」出版

莎士比亞生前曾刊印詩作,劇本則不然。劇本屬於劇班,劇班靠演出營生,刊印劇本可能被其他戲班抄襲,或分散客源。不過出版業的生意人,想出辦法分享商機。通常業者收集演出的提辭本以及角色的分部腳本,或者找人於演出時臥底,私下逐句聽寫,事後加以潤飾。如此便出現了那年頭的「海盜本」,或四開本。直到莎士比亞身後,於1623年,他生前劇班合夥人,才刊印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就是所謂的第一版對開本。那年頭對莎士比亞和他的戲班來說,舞台才是生意和名聲的中心。莎士比亞時代的劇作同行,為數眾多;當時生產的劇本,粗估有六百部之多,可見劇場是當年筆墨營生的熱門管道,或者說劇場是市井生活的主要娛樂場所。

英國十七世紀清教徒起戈,劇場被迫停業,莎士比亞劇場也走完其繁榮的第一個時段。復辟時代劇場禁令解除,劇場增加了歐陸時新的歌舞、服飾頗為養眼的女演員、奇巧的道具和布景。莎士比亞時代的劇場成為過去,他的故事被認為笨重而累贅,他的愛情場面簡直平淡古板。根據十七世紀劇場的風格評斷,莎士比亞不過是備用的舊存貨,新貨欠缺時方便應急,實在看不到日後將大發的「天才和不朽」運勢。

十八世紀初,

好運開始照耀莎士比亞

大約十八世紀初,好運開始照耀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再度發跡,名氣跟隨日益壯大的出版業水漲船高。十七世紀末,有資財又有商業頭腦的湯生家族,買斷第四版對開本《莎士比亞劇集》,到了傑可布湯生(Jacob Tonson)帶領家族事業時,大力出版整部劇集。1709年「安妮女王版權法」,容許版權的擁有者保有21年權益,新購版權持有14年,經申請可延續14年。湯生充分利用莎士比亞版權,於1709年起,每間隔幾年,即新覓具賣點的文人擔綱,推出新校版本。湯生此舉引起同行效法,莎士比亞版本(正版或盜版)如雨後春筍;也激發文人競相以莎士比亞當作個人學問的正字標記。莎士比亞熱在出版界延燒,也提供咖啡館、酒店和雜誌版面上,辯論和相互攻擊的話題。再者,這個風潮也和較大的文化走向相關:英國國家主體意識,隨殖民版圖和商機擴展而升高,出版界藉行銷通路向外推廣本國文化產品,同時藉校訂文本,將本土文本抬舉到和古典希臘羅馬典籍並列的地位。莎士比亞正是此經典製作的受益者。書冊的莎士比亞,於1748年登上劍橋大學的圖書館,展開學府的生涯;一旦和荷馬或維吉爾排排坐,莎士比亞也戴上「詩人」的桂冠,成為醞釀中所謂「詩人崇拜」唻bardolatry啀的偶像。莎士比亞紀念碑終於在1740年,進駐西敏寺的詩人聖地唻poets' corner啀。

姜生博士編校的《莎士比亞劇集》,樹立莎士比亞文化工程的里程碑

當然,莎士比亞本身「有料」,所以機緣來到,即順勢發達。莎士比亞成為英國文人雅士的偶像之際,歐陸人士並不很瞧得起他。比如伏爾泰和法國古典主義的服膺者,指稱莎士比亞雜蕪野蠻,劇中羅馬人和埃及人無所分別,讓國王酗酒如庶民,行止不倫不類,一齣戲裡又悲又喜,毫無章法,而且事件也沒有時間和地點的一致性。英國評論界,對這類負面評價,很不以為然。湯生的主編之一,姜生博士唻Dr. Samuel Johnson,從前比照德文翻譯的《新約聖經》,將Johnson翻譯為「約翰生」,但其英文發音譯成「姜生」比較近似啀運用對策,將列舉的缺點,倒轉為展現「獨創力」的特點。他為劇集所作的序論,一則強調莎士比亞的戲,不局限於區域性,而著重普世人性,所以地域、時間、階級地位等,不干緊要;二則推崇莎士比亞為天才,不被書策條列規條所捆綁,情節忠於實際人生,呈現悲喜參和、酸甜雜混的真實經驗。日後「英國的莎士比亞」,變成「全人類的莎士比亞」,部分應歸功於姜生博士之輩的辯護。歷來許多傳統派的莎士比亞學者,都追隨這個路線。

姜生博士編校的《莎士比亞劇集》,出版於1765年。除了編校莎劇,姜生博士還在他的傑出字典和許多雜誌專刊,從事引述、分析、評判、導讀莎劇的角色和語言。因為姜生博士當年在平面媒體具有超人氣的分量,故他的用心,樹立了十八世紀莎士比亞文化工程的里程碑。再者,印刷工業、文字創作版權、書籍報章雜誌等持續擴張、資本經濟落實、閱讀文化普及等,都是支撐這個文化工程的力量。換句話說,這些制度面和文化氣候的發展,把莎士比亞重新包裝;新包裝的莎士比亞,被尊奉為英國國家集體意識的核心和國家文化的資產。

蓋瑞克是莎劇現代化的指標、莎士比亞商品化的領導

十八世紀的舞台,也配合當時的文化工程。蓋瑞克(David Garrick)就是歷史上莎士比亞劇場的革新巨擘。蓋瑞克是十八世紀的名演員和劇場經營人。他擅長的悲、喜角色眾多,他的演藝生涯,因為呼應當時的「莎士比亞復興」,留名歷史。首先,蓋瑞克革除舞蹈、雜耍等穿插,讓觀眾重新見識不經刪減的莎劇;進而,他採用生活化的角色設計,降低依賴語言的程度,提高表情、舉止的扮作表演;然後,他把觀眾席全部挪下舞台,加強舞台照明和布景,增加舞台的劇情真實感。他的莎士比亞演出,提供角色造型和心理刻畫,樹立舞台詮釋莎劇的範式。據載,他以扮演理查三世、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班尼狄克等最叫座。最重要者,他的舞台詮釋,消除觀眾對莎劇的時代隔閡,不但使莎士比亞在眾多時新劇本的競爭下,重新盤據「固定劇目」的排行榜,莎士比亞的名號也提升蓋瑞克的社會地位。他不但劇場生意興隆,也成為達官貴族的座上客,文人墨客聚會的成員。更有進者,因為他的「莎士比亞」成就,終於贏得安葬於西敏寺的國寶級榮耀。有了他的先例,演員的地位和形象大幅提升,替後繼莎劇演員開闢封爵的「光榮之路」。

蓋瑞克不僅是莎劇現代化的指標,更是莎士比亞商品化的領導。1769年蓋瑞克在史特拉福鎮,製作一場持續三日的莎士比亞慶典。他籌募巨資,在雅芳河邊蓋慶典「巨蛋」,節目包括崇拜儀式、祝詞朗誦、餐會、化妝舞會、放煙火、莎劇角色大遊行等。慶典不但賣門票,還大賣紀念品。這個嘉年華會,開創了莎士比亞商機,也使莎士比亞成為文化商品的品牌。蓋瑞克可以說提供了結合莎士比亞和資本主義的示範。歷經十八世紀的物質和制度沿革,莎士比亞不再單單指伊莉莎白時代十分賣座的編劇;他被抬舉為超時段、超地域的詩人之際,也同時被賦予指標的特性,比如充當學問、地位、品味和各式各樣商品的促銷標記。換句話說,真正讀過莎士比亞劇本和詩行的人,或許日益增加;更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商品化和全球化,沒看過和讀過莎劇的莎士比亞迷,已經遍布全球開發中和已開發的地區。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幾經裁減、翻修、詮釋、弘揚和促銷,尤其是十八世紀,把莎士比亞文本化、偶像化、生活化、國家化、商品化和全球化。促成這等轉機,乃許多熱心人士的集體貢獻,姜生博士和蓋瑞克,無疑的是促成這歷史走向的大力推手。

http://udn.com/NASApp/rightprt/prtnews?newsid=35743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