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市長選舉如火如荼之際,各候選人紛紛對於貫穿二大城市的河川該如何整治的話題,發表各種意見。但,我們的民眾在這過程中接受了太多片面與不正確的訊息了。

所謂「河川整治」,概指河川受到人為的汙染與濫用後,希望藉由人為的力量,透過規劃管理與工程科技,使其恢復自然的生態,並健康地與人類社會結合。一般而言,整治完成的河川應具有以下五大要件:河川水質優良,河川汙染根本處理,河川恢復自然生機,河岸景觀美麗宜人,親水遊憩安全便利。

基本上,「水質」是河川整治的關鍵指標,而對於河川流域自然生態的尊重,也是河川整治的重要精神。至於我國民眾與政治人物特別重視的河岸景觀與遊憩功能,則被認為是河川水質改善與生態化後「水到渠成」的衍生正面效應。

流經台北市的淡水河由民國五十八年開始整治,至今已花費超過百億;而貫穿高雄市的愛河則由民國六十六年開始整治,也已經花費數十億。由於南北這二大都會區普遍缺乏完善的下水道系統,均採取截流的集中處理方式處理。淡水河沿岸的汙水截流後送至八里汙水廠海洋放流,而愛河截流蒐集的汙水則在旗津的中區汙水處理廠處理後海洋放流。這事實上違反了河川最基本的環境水文學原理,讓原來應該注入河川的水被人工渠道集中至海岸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並且再耗費大量的能源進行海洋放流。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幾年大力推行生態工法,強調應以接近自然的方式整治河川,然而,我們似乎難以在被口水淹沒的「河川政治」中看到這樣的討論。

另外,由環保署的水質監測資料顯示,淡水河在出海口仍基本上處於中度汙染狀態,在華中橋、大直橋等河段常為嚴重汙染,只有在碧潭橋一帶是介於輕微汙染與中度汙染間;高雄的愛河下游河段目前也仍處於中度汙染的狀態。愛河與淡水河系事實上體質相當不同,本身並沒有穩定的原水流量可以稀釋汙染,除了截流之外,七十六年開始中下游河段啟動了十一個「閘門」,其中十個將可能流入主流的汙水阻擋在外,遇雨天無法承受時才開閘釋放汙水,治平橋的主流閘門更將中游的汙染攔截後直接「繞道」至截流系統。目前愛河除了下游是中度汙染外,閘門以上的支流與主流中游河段,幾乎全屬於嚴重汙染河段。

水質如此,我們的市民就感到滿意了嗎?台北市基隆河的大佳河濱公園位於大直橋段,平時各種河濱活動頻繁,龍舟賽也在這裡舉辦,但水質為中度至嚴重汙染狀態;高雄的「黃金愛河」河段,平時有花燈與龍舟賽等活動,也有許多的燈光裝飾,但在高雄港的海水稀釋後也只能達到中度汙染程度。似乎在台灣,只要有陸上遊憩功能,公園就可以叫做「親水公園」,而政治人物就可以拿出來當政績。河川真正的生態是否健康不受重視,河水碰了會不會生病也不重要,反而外表的裝飾能夠爭取選票,這成了一種畸形現象。

事實上,若就目前整治工程中的內涵而言,許多民眾也有一些誤解與迷思,「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家戶接上了汙水下水道,僅代表了家戶的汙水可以被收集至汙水處理廠,但並不保證能妥善處理而不汙染河川;此外,城市河川集水區的汙染源有很多類別,家戶汙水僅為其中一類,有更多的非點源汙染與非家戶點源汙染是無法被汙水下水道收集的。就算「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到達百分之百,仍約有一半的汙染物無法被收集至汙水處理廠而繼續汙染河川。真正的「有效指標」事實上應該是「汙水實質處理率」,而台北與高雄二大都會區的汙水實質處理率大約都僅在百分之十左右罷了!

政治人物必須要為城市河川的未來提出願景,但請尊重水環境科學專業,讓我們的民眾可以在關懷與討論的過程中,瞭解問題的核心,並且瞭解自己可以有更高的標準。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112800287,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