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再見!」民國三十七年,姜允中離開東北老家,一心到南方追隨民間教化團體萬國道德會,向著追趕馬車送行的母親、奶奶揮手相約。她再回去,由兒子、知名學者王德威陪同,已是一九九○年。
王德威之母 道德會大將
生於民國五年的姜允中,一生全心投入道德會講道化性事業,這段經歷標示了她不平凡一生與堅韌毅力,王德威說:「我母親堅持要做的事,沒有不完成的。」
數年前中研院近史所執行「烽火歲月的中國婦女口述歷史」計畫,為經歷二十世紀動亂的婦女留下文字記錄,訪談過程中,發現姜允中參與並見證了曾在中國東北紅極一時的道德會興衰。於是近史所副研究員羅久蓉在民國八十九年一月至七月,歷經二十次訪談完成《姜允中女士訪問紀錄》,本月底由麥田出版。
道德會創於民國十年山東,主要宏揚孔孟學說倡議道德,人稱王善人的王樹桐入會後積極辦女義學,他相信「女子是世界的源頭,不讀書就是猿猴。」道德會加入了女義學觀念,在東北一帶影響非常大。
鐵娘子 熱愛社會事業
「就為我們女子願意自立,不必受家庭的牽累,我當然非常憧憬,所以毅然加入道德會。」從小立志不婚的姜允中,十八歲加入道德會,接受嚴格的「講演」訓練後,成為遊行各地的講演團講員。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姜允中的一本正經不免常被調侃:「這位老小姐好厲害,怎麼不去嫁人?我給你介紹吧!」「允執厥中」的她一斧板頂回去:「你介紹不了,頭可斷,血可流,我一生熱愛社會事業!」
這位熱愛社會事業的女子,民國三十八年渡海來台歸隊道德會,落腳重慶北路覺修宮,這時,原本在大陸有一百二十萬會友,在台復會後總數三千八百人。
展開婦幼事業 為興學成婚
會友少了,時代變動,姜允中志業不改,眼見渡海軍眷有不識字及孩子綁著無法工作而苦惱者,姜允中遂拓展道德會會務,辦識字班、幼稚園、育兒院,開發「婦幼事業」。因為工作常與異性互動,閒言閒語來了,「無奈之下,不婚的意念開始搖動。」姜允中立意找一個「志同道合、能幫助我完成興學願望的人」。於是常在道德會幫忙的國大代表、東北老鄉、教育背景的王鏡仁出線了。她主動提議交往,條件是「我必須保持獨立自主的人格。」王鏡仁日記記載:「她是一個女人,所不同者,不但大義凜然,侃侃而談,一本正經,不稍諧詼,金石良言,聽之津津。」
不愛當太太 「太婆婆媽媽」
王鏡仁在大陸有妻室及五名兒女,姜允中認為身處亂世,大家都做了不得已的決定,有朝一日回大陸,王鏡仁可以和原配破鏡重圓,她仍做自己的事業。民國四十二年兩人結婚,那年她已三十八歲。四十三年長子王德威出生,四十六年次子王德輝出世。王德威說:「我不相信世上有完美理想的家庭」,但父母「道義之交」,是「我們家庭和諧溫暖的動力」。中年得子的姜允中性格柔軟的一面有了著力;不變的是結了婚,但不喜歡被叫太太、大嫂、大嬸、大娘,「太婆婆媽媽了!」在幼稚園她是姜園長、創辦人;老鄉、前立法院長梁肅戎戲稱她「鐵娘子」;是東北慣稱的「姑娘」,老了就叫「老姑娘」;兒子則封她為王母娘娘「王母」。
為夫大陸子女 成立教育基金會
一九八九年王鏡仁病危,辭世前姜允中允諾:「你放心吧!我一定代表你到大陸各家去看看。」一九九○年王德威陪著母親赴瀋陽省親:「所有親屬都要見到,一戶不能遺漏。」姜允中遠至長春、本溪一戶戶去瞭解丈夫在大陸的兒女們生活情況,六樓沒電梯的,都勸別上去了,她回以:「我答應過你們父親來看大家,怎麼能不上樓!」甚至去了老三王德雍在甘肅的工作單位:「你當了大型聯合企業的經理,這是王家的驕傲,我想去看看你們的公司。」延續道德會重視教育傳統,姜允中私人拿出三百萬台幣,成立王氏子孫基金會,作為大陸王家下一代子孫求學深造之用。
一九九二年,大陸的大兒子王福林突然去世,姜允中再度赴遼寧本溪市慰問。一九九八年,大陸開始進行公房私有改革,但是得交一筆購房費。姜允中再度啟程大陸,幫助丈夫在大陸的兒女各家解決房款:「安居才能樂業。」人們都說那是個「大時代」,姜允中讓世人明白什麼叫大時代的兒女。
兒子看母親:道德實踐者
誠如齊邦媛書序所言,這本口述歷史「沒有曲折委婉的心情描寫」、「沒有風花雪月的敘述」;也是王德威母子結緣身教言教「不爭、不貪、不怨人、找好處、認不是」的道德會最徹底的實踐者。羅久蓉則表示,二十次訪談中,姜允中不僅展現過人的毅力源於天性的特質,更讓世人看見「一心一意做自己認為份內該做的事」的見識與胸襟的女性原型。
姜允中喜歡強調自己不是一般婦女,這次她不必以嚴格的講演訓練闡述她的心念,透過她的作為,人們知道:「她當然不是一般婦女。」
- Nov 16 Wed 2005 10:35
女性口述歷史》走南闖北 道德一生 記者張殿/報導 【2005/11/07 聯合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