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相關回應請直接到本文下方中時部落格網址連結去看囉
現在回想起來,《野火集》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後的悶局下,燃燒起來的。那時黨外雜誌已經如火如荼在地下發行。只要你是熟客,重慶南路、台大附近都可以找到已查禁的黨外雜誌、禁書,和剛剛被翻印出來的三、四○年代的文學作品。
相較於黨外雜誌的辛辣內容,龍應台的文章,其實沒有比黨外雜誌更勇猛,內容沒有更直接。但它是一個可以在報紙發表的文章。這就是龍應台與我們的不同。
她選擇了一個角度,一個射擊手的目標。既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她進步的一面,但又不直接讓當政者覺得充滿敵意,而加以催毀。
黨外雜誌是對體制的全面否定,從骨子裡就反國民黨。而龍應台是從社會現象出發,構成批判的內容不一定是針對威權體制,有時是社會、文化,所以相對也較間接。這其實不是她所獨有,而是那年代,所有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共同特色。他們出之以文化學術的包裝,為的就是打破威權體制,呼喚一種改革的氣氛。因為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社會太沈悶了。但龍應台和老式的自由派知識份子不同之處是,她文筆好,批判直接俐落,筆下常有激情,具搧動力。這是她最受矚目的原因,也是文化管制當局不滿的地方。
當時黨外雜誌已經開了批判的、反威權的出口,地下出版刊物連《宋家王朝》都大賣特賣,所以,龍應台的文章還是在當局可容忍的範圍之內。只是她的影響力和黨外雜誌不同。她影響了一大群平時不看黨外雜誌的中產階級、小市民、年輕知識份子,從而讓他們有初步的自由主義思想,走上了反威權體制的路。
從這角度看,龍應台是知道如何媚俗的。她懂得在威權的禁忌與被容許的極限之間,尋找到那微妙的平衡點。一條既有幾分危險的高度,但又不致於掉落而亡的地帶。她走在其間,贏得最大掌聲。
龍應台並不是徹底的批判者。她未曾直指國民黨、威權體制、文字控制、蔣家等,而是指批判某些個別單位,如文工會、警總、地方政府、官僚、政客等。但她就是不會直接批這個總體的體制。
這便是她聰明的地方。她既可能被查禁,因為文筆火辣;卻找不到被查禁的理由。因為她所談的,都是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的常識。她走在邊緣上,巧妙的閃躲了政治的火炮。
迄今為止,龍應台仍是這個不徹底的批判者。她說兩岸和平,卻對軍購問題迴避。她從未在本土問題與台獨法西斯問題上表態。雖然在德國生活多年的她,明知台灣在選舉中的種族主義與法西斯氣氛,是多麼接近納粹當年的德國。雖然,她應該比誰都清楚,本土化的目的,不是反對國際化,而是去中國化。但她選擇了以國際化,來閃避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矛盾。
龍應台有勇敢的一面,有媚俗的一面,也有她智慧的閃光。
但可以指出的是:二十年前,那個可以閃閃躲躲,以模糊的自由派姿態,來緩和矛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一個兩極化的時代。不是龍應台想不想,而是當政者就是如此思考。他們認為,你不是同志,就是敵人,不是台獨,就是統派。
龍應台無可閃躲的是,她的血統就是不正確的,外省籍。這一點,往往讓她無意中自卑起來。這不是龍應台所獨有,而是我的許多外省籍朋友常有的原罪。他們未被批判壓倒,卻被民進黨所塑造的原罪氣氛,從內心裡壓扁了。而龍應台,由於她的傲骨,還算是自我壓抑最少的人了,卻無法免除。我知道這麼說,或許龍應台會不服氣。但我想說,當二○○四年大選結束後,龍應台所發表的支持那一次選舉的文章,恰恰是被那個社會氣氛所壓扁的證據。否則,沒有一個知識份子會同意那一次選舉,有符合任何一點點,即使只是一點點民主自由的基本原則。
龍應台所無法迴避的是: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她如何在統獨與兩極化的氣氛裡,維持她獨立自主的思考與人格完整。要知道,這在以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勇氣。但在民進黨執政後,我眼看著往日的自由派學者、知識界的朋友、當年學生運動的純真熱血,一一成為權力祭壇上的污血、血糕,獻給了無品無格的政客,連一點知識原則都把守不住,就深深感到知識人是多麼容易下沉。人性如此脆弱,我有一種看見時代悲劇的安靜,如同見到歷史的鏡子,閃出冷靜的迴光。
我不知道龍應台有沒有以前的勇氣,用當年檢驗國民黨的標準,一樣的檢查民進黨。用一樣的標準,進行批判。但我知道,這是檢驗龍應台最好的標準。看看她是不是一個合格的自由主義者。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yangtu/archive/2005/07/22/1360.html
- Oct 01 Sat 2005 12:36
檢驗龍應台 ──關於《野火集》二十年 楊渡2005/07/22 中時部落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