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全球「無車日」,今年也是台灣引入「不開車運動」的第五個年頭,可惜台北市政府只忙著打造嘉年華會式的休閒歡樂假象,無暇處理五年來汽車數量年年創新高的挑戰。

台北市政府不應該把腳踏車視為施政的作秀道具,而應該透過更積極的行動來爭取其作為交通工具時所應貫徹的路權正義。首都市民都非常熟悉在台北騎單車的「五好」:汽車、摩托車呼嘯而過———好可怕;一年被偷好幾次———好倒楣;到處都是水溝蓋、排水孔、貓眼石、反光板———好危險;到了目的地卻找不到停車架———好可憐;到處都是冒黑煙的汽、機車———好不健康。

台北市生活品質之所以會這麼差,主要跟小看「單車是交通工具」有相當大的關係,根據調查,台灣地區將近百分之四十的通勤者,通勤距離在十公里以下,這些短程通勤者的交通工具是各種排放有害氣體的主要來源,無論是機車、汽車或大眾運輸。

以台北市為例,將腳踏車作通勤工具的人口不到百分之三,台北市這五年來光是汽車數就多了六萬輛,儘管近年來市政府大力興建自行車道,但多是興建在郊區與河濱,沒有取代民眾日常通勤對機動車輛的依賴,反倒造成「四輪先載二輪,親子才能共享單車之樂」的景象,不僅無法減少空氣汙染,更無助於降低台北市的過敏兒的高比率。

台北市政府應該師法單車通勤人口數超過百分卅的哥本哈根,在交通政策上伸張單車的路權正義,讓馬路不是有車階級的專利,並全面檢討道路設施,使之以兼顧自行車安全為基準,同時鼓勵辦公大樓興建淋浴設施。

如此,台北市才能初步上具備「提高自行車通勤」的條件與可能,否則再多的「無車日」也只是政治人物的作秀道具。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530370.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