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塊錢可做什麼?買超商的一個茶葉蛋,半個台北的菠蘿麵包嗎?對台東新興國小、在家裡沒晚餐吃的孩子而言,六塊錢是晚餐,由校長鄭漢文變出來的一餐。
今年三月,台東縣政府爭取到開發金控一筆加菜金,補助三千多個孩子一周喝兩次牛奶,一個禮拜三十元。
補充學童鈣質 想盡辦法
五十多歲的鄭漢文,想盡辦法,把這三十元,煮成每天下午四點,一○二個學生含鈣質的點心。星期一吃南瓜牛奶濃湯,星期二吃地瓜濃湯,星期三吃雞蛋,星期四豆漿加饅頭,星期五綠豆湯。
穿著衣領已磨破的襯衫的鄭漢文校長說,他覺得鈣質不一定要靠牛奶才能得到。「牛奶是西方酪農經濟主導下的思維,」他分析。他認為,喝牛奶不一定會飽,對許多正值發育期的孩子,如果下午四點可以多一餐點心,跑步後吃,吸收特別好。如果家裡沒有煮晚餐,還可以填填肚子。
為研發有鈣質的點心餐,新興國小校護特別寫一本小冊,譬如:綠豆(別人捐的)鈣質是雞肉的七倍、南瓜、蕃薯的營養成分等等。「地瓜與南瓜沒鈣質成分,所以加牛奶煮濃湯。」校護解釋,周四因有人捐麵粉,可做饅頭配豆漿。
在永續環保教育上非常有名的鄭漢文認為,營養午餐在偏遠地區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新興國小所在的金峰村,是台東一個典型的排灣族部落,一樣有隔代教養、失業、酗酒的問題。以二年級二十個學生為例,只有一個家長是警察有固定收入,其餘九五%都是打零工。
營養午餐就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一餐。鄭漢文有點驕傲地說,用盡辦法,他堅持新興國小的營養午餐要有三菜一湯,三天要吃水果,有多的可打菜回家。
少少的六塊錢,也可以做很多事。鄭漢文堅持,新興國小用的地瓜、芋頭、南瓜都跟當地買。放學後,新興國小的老師一個工作就是到村裡去採購食材,「這樣農產品賣不出去,就賣給學校,這樣村裡的人會有收入。」
向當地買食材 嘉惠村民
少少的錢,可以讓村裡的人,也就是學生的父母變得有用。鄭漢文說,長期依賴社會救助,父母的角色很容易被跳過、隱形掉;但如果父母可有一點收入,能幫孩子做一點事情,就會不一樣。
基於這樣的理念,鄭漢文堅持,即使父母負不起學費,還是要到校親自來講,讓孩子看到父母參與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會要他們先繳學費再退給他。」
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有一回紐約大風雪,但紐約市政府堅持公立小學不停課,因為公立小學的營養午餐會是窮孩子最重要的一餐。對鄭漢文而言,營養晚餐更是整個社區最重要的一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092400016,00.html
2006.09.24 中國時報 營養午餐「差很多」 台北→台東 15元大「貧」頸 陳一姍/台北報導
一年多前才從台北回鄉工作的林明璋,原在台北招標營養午餐的團膳公司工作。考進台東教育局,有營養師執照的他,負責東縣二萬六千個中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吃得真的差很多」他說。
當台北菁英已把焦點轉移到下一代的英語教育,忙著上才藝班,不想輸在起跑點,台東縣卻還在為小孩子的吃而奮鬥。
根據主計處統計,台東平均家戶所得不到六十萬,只有台北市一百二十三萬的一半;連最基本的營養午餐費,台東只敢收三十元,比起台北四十到四十五元的差異,硬生生就是少了十五元。
林明璋比較,為了搶生意,加上預算夠,經濟規模足,台北縣市小孩的營養午餐會有很多變化。有時吃披薩,餐後常有小點心。連便當袋,都是廠商做好,送給所有的小朋友。
但台東學生人數在三百人以下的中小學校數高達七十三所,不符經濟規模,加上地處偏遠,只能自設廚房辦營養午餐。三十元的營養午餐裡,扣掉廚工薪水、菜錢,預算更少。據教部統計,類似台東這種情況的,還有花蓮、苗栗、南投、台南等農業縣。
年初為了捐款,查訪台東營養午餐的開發金控公關蔡玉如就很有感觸地說,小時候帶便當,家境不好的就很自卑。原以為營養午餐可讓這種自卑感消除,沒想到城鄉差距更大。當她為小孩不吃進口起司球傷腦筋時,沒想到後山有這麼多孩子喝不起牛奶。
這現象越偏遠越嚴重。曾在蘭嶼服務的台東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舉例說,由於到蘭嶼不是每天有船,有時這些菜須搭飛機運送,搭飛機一公斤菜的運費就要十元,下飛機後一趟計程車運到學校為五百塊。最困難時,蘭嶼營養午餐只有一菜一湯。
既然辦得這麼辛苦,為什麼不提高預算?台東多位校長與教育局官員一致反應是,連三十元都繳不起了,要怎麼提高。教部體育司呂金源說,近幾年,教育部放寬補助營養午餐的標準,應已沒孩子吃不到營養午餐了。但各縣市收費不一,還是要看家長經濟狀況。在台東四分之一的孩子靠政府補助營養午餐,是全國補助比例最高的縣市,要調高收費根本不可能。台北與台東的距離,十五元的距離,是一個基本營養的貧富差距。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2400017,00.html
2006.09.24 中國時報 五年來 與台北脫節 13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陳一姍/台北報導
繁榮與蕭條,區隔了台灣的地景。根據主計處最新家庭收支調查,過去五年,台灣區域差距擴大,廿三縣市中,有十三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下滑,花縣一戶降八萬最多。
「全球化讓台灣的邊緣,加速邊緣。」後山台東唯一一所大學台東大學的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夏黎明分析。
花縣每戶所得下降八萬
數字顯示,貧窮的縣市正加速貧窮。民國九十四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最低的十個縣市,有九個比五年前還窮。第四窮的花蓮縣下滑最多,每家可支配所得比五年前少了近八萬。第二窮的澎湖縣下滑次多,每戶少近七萬。第五窮的嘉義縣每戶少四萬七千元,下滑金額排第三。至於台灣最窮的台東縣,比五年前少了四萬四千元。
主計處官員說,去年由於天候異常,農業損失嚴重,因此農業縣收入因此下降。但拉長趨勢,細究過去每年數字,在家戶變窮的十三個縣市中,除了台南縣趨勢比較不明朗,台北市與新竹市變化幅度極小外,其餘十縣市家庭收入下降的趨勢都很明確。
九十年代初曾主持過大型區域差距研究的高雄師大教務長吳連賞說,十個縣市變窮與台灣經濟力、製造業衰退有關。民國六十到八十年代,台灣家庭所得的成長是靠著出口導向產業蓬勃,八十到九十年代是靠著尖端科技產業拉起,目前這些產業都持平,甚至外移,問題是沒有新產業崛起替代。
夏黎明說,台灣受惠於全球化、兩岸經貿的地區與人口非常集中,就是新竹以北,大台北都會區的人。在全球化潮流中,台灣只有台北站上位置,所有縣市都必須與台北有所聯結才能受惠,否則資本、人才統統都分不到。
從絕對數字來看,去年台東縣與首善之都台北市平均每戶所得差距為六十三萬八千元,等於每個月台北市家庭比台東縣多五萬可以支用。五年前這個差距僅五十九萬六千元。
全球化加速邊緣化效應
另一個指標,更能顯示全球化好處集中在大台北都會區的現象。跟五年前比較,基隆市與台北市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分別增加七.六萬與五.四萬,遠遠高於全台灣平均。而雲林縣、澎湖縣五年來,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反而縮水一.九萬與一.六萬。屏東縣只多了兩百元,總統陳水扁的故鄉台南縣也只多了兩千元。
夏黎明認為,類似花東,農業縣最重要的主力是公教人員,過去十年公教人員幾乎沒調薪,幾乎沒有中產階級。結構上的弱勢,全球化加速了這樣的效應,使得邊緣化速度加快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2400017,00.html
2006.09.24 中國時報 畏懼全球化卻不怕窮? 陳一姍/新聞分析
不知不覺,全球化已在台灣畫下一道鴻溝。在欠缺全球思維的產業政策下,區域差距漸拉大,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漩渦。
台灣在製造業外移之後,全力往服務業轉型,拚觀光是窮地方寄予厚望的翻身途徑。但公認最具觀光發展潛力的花蓮,家庭收入與五年前比較卻諷刺地縮水。
不諱言,家庭收入減少有人口變少的結構性因素。但即使排除人口變數,以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為指標,過去五年花蓮人只多了二千元收入,遠低於全體。
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夏黎明認為,這表示花東觀光發展的定位,需要重新調整。觀光是服務業,不是只靠好山好水,最重要的是人,是整個服務系統。在全球化時代,花東是在跟印尼巴峇島、韓國的服務系統競爭,「某些程度來看,觀光是個完全競爭市場,」他分析。
但台灣各縣市觀光定位,長期以來都是以內需為主,觀光成為一個零和遊戲。如:之前九二一大地震,南投風景區不能去,花東那幾年假日遊客擠爆;這幾年,南投清境農場擠爆,花東觀光業就蕭條起來。今年夏天,台東遊客人數比去年下降一成多。無法從產業、經濟面向根本脫貧。
面對全球化刻下的鴻溝,只能靠福利平復差距。但過度仰賴救助產生的福利依賴副作用也已經出現。
以營養午餐為例,台東教育界人士就發現,有父母已經養成一種觀念,營養午餐是政府「理所當然」應該補助的。這樣的依賴心理,唯有靠經濟力恢復,重建信心才能消除。
某些程度看,鴻溝與漩渦正是台灣民主政治的不安定因子。長期以來,南台灣縣市對於三通的排拒,擔心的就是全球化後,廠商加速外移,經濟力會更弱勢。問題是台灣不可能關起門來,唯有從全球化競爭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才能擺脫漩渦。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092400015,00.html
- Sep 24 Sun 2006 23:58
2006.09.24 中國時報 六塊錢變營養點心 超級校長超用心 陳一姍/人物側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