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自大漠及草原入主中原,百鍊鋼化繞指柔,禮服配飾中即有此類小刀配套懸掛在腰帶旁,示不忘本……

收藏蒙古短刀,始自一個美麗錯誤與機緣。世間之事,有意失之,無意得之,得失成敗,似有定數。我因長年累月均在國外,及對文物藝術長久興趣,尤其流傳在外的中華文物,常有禮失求諸野之感。

更由於習武授武,對刀劍等各種兵器的套數及常識涉獵多了,自然對所謂的真槍真刀,產生濃厚親切的興趣,而不斤斤在乎於操練所用的運動器材。古兵器流傳於今日多為明清刀、劍(也包括弓矢、銅簡、鐵鞭,及馬刀之類),但其實自明中葉,西洋佛郎機火器入華後,傳統刀劍已開始式微,尤以晚清為甚。但明朝因倭寇擾境,名將如俞大猷、戚繼光為禦寇而採用的兵器戰術,均見載於戚著《紀效新書》(俞大猷雖另有《劍經》一書,惜多言棍法),刀劍均有進步改良,取敵之長,棄己之拙,鋼水精湛,輕巧銳利,因此明代刀劍,亦為一時之選。

早年在北美地區搜集刀劍兵器,除骨董商偶有一、二(唐人街等地店鋪多售晚清裝飾類刀劍)以外,主力來源其實是流動於全國各地不同的「槍展」(Gun Show) 或「刀展」(Knife Show)。顧名思義,「槍展」以賣槍及配件為主,而「刀展」則純粹展刀,多不含槍枝類。因在西方,均以西洋槍刀居多。東方刀劍,則以武士刀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洋軍刀或刺刀(因兵工廠不同,型式有異)為主。質佳的中國刀劍,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然美國自911後開始各項反恐措施,刀槍展遂為代罪羔羊,分別在各州全面或局部禁止,從此成為絕響。

大概三十年前的1970年代,曾逛南加州洛杉磯每半年舉行一次的全國最大槍展,連續兩天,一無所獲,百般無聊,千種無奈。偶然逛至一攤位,桌上平放大型玻璃扁櫥盒,內放許多美國寬刃獵刀及德國匕首,均為西方兵器,無甚苗頭。陡然眼睛一亮,短刀叢中,另有一把碧綠鯊鮫(Shagreen)刀鞘,鞘首分別露出黃銅刀柄(brass hilt)及小半截雪白象牙雙筷(圖1)。及至要求取刀把玩,才發覺除刀筷外,在鞘夾層中另藏有一枝輕薄狹長的象牙牙籤,因為保存完整,筷、籤通體光滑雪白(圖2)。小刀刀柄用熟銅浮雕(embossed) 駿馬兩匹(圖3),匠氣圓融,手工精緻,遂購置而回。從此開始了以後三十多年的蒙古刀收藏。

所謂蒙古刀只是一個通稱(香港人也有稱為「文武刀」,表示刀筷分開,一文一武),它其實是關外遊牧民族所用作飲食及防身的一種合成器具,包括刀、筷,及其他如牙籤、湯匙、叉子,或任何輔助飲食的用具。也有人認為長寬象牙籤是清理舌苔的刮舌板(tongue scraper,see Philip H. Lewis,“Chinese Eating Kits”Arts of Asia,Jan-Feb. 1971,Hong Kong,p.136)。

蒙古民族自大漠及草原入主中原,百鍊鋼化繞指柔,禮服配飾中即有此類小刀配套懸掛在腰帶旁,示不忘本。據席慕蓉指出,蒙古語中,這種小刀的發音是:赫特‧渥特格。赫特是「火鐮」,渥特格是「刀」。赫特‧渥特格,就是「火鐮刀」的意思(〈蒙古刀的溯源之旅〉,台北《幼獅文藝》月刊,1999,3月,p.10)。蒙古男兒均隨身帶刀,這種火鐮刀的配備,就是能用火鐮點火開炊,用刀宰羊切肉。

滿洲族入關後除用小刀配飾(尤喜在流蘇繫帶玉石,或在刀鞘加鑲珠寶)外,喜用此類刀筷剔食魚蟹,因而刀型變小而刀刃纖柔細長;西藏人本用手抓食,經常配帶小型藏刀隨身切肉及自衛,後亦因受漢族影響而有藏刀與筷子的配套。

歐洲亦有此類刀具,稱為「貯屬刀」(trousse)。據稱本為外科醫生隨身所攜帶的小盒子,內藏小刀及其他手術用具。後來法、德兩國國人發展為飲膳用的隨身餐具。如此一來,往往除刀鞘內之「本刀」外,經常會另有其他小刀或飲膳用具配套作為「貯屬」,因而西方「貯屬刀」鞘型較大。發展到今天,一般流行的叫法為「筷子刀」(knife with chopsticks),或是「中國飲膳工具箱」(Chinese eating kit),或乾脆就叫「救生包」(sur-vival kit)。

第一柄刀其實是個美麗錯誤,那並不是原來的蒙古小刀。原來刀子丟失了,代替的一柄,是日本稱為「小柄」(kozuka)的刀子。

「小柄」就是插在日本武士長刀刀鞘外縫的平柄浮雕起花小刀,與長刀、短刀(亦稱脅差)之最大分別為無護手(古代稱鐔,guard)。因小柄形態纖小,極利於遠擲殺敵,直穿敵額、喉、腕等部位。據云善擲者可於十英尺外,穿入敵人盔甲面具的眼睛開孔處,可謂神乎其技。

此類小刀,刀刃(blade)鋒利珍貴,分別用兩塊鋼板及鐵板鍛治合成。鋼板的一面刀身打磨平滑(圖4),鐵板一面刀身則較為粗糙。全身刃利,刀刃直開入鋒口,在上亦雕有圖案或刀主名銜。刀柄浮雕則種類不一,有山水、梅竹,亦有虎豹、禽鳥;善雕者更曾刻劃有著名的「帳房三鼠」──一鼠讀帳冊,一鼠打算盤,另一鼠記帳,唯妙唯肖。

我之小柄刀刃僅刻有刀主姓名,然年代日久,磨蝕殆盡,漫漶不清,依稀辨悉為「尾崎涉之助」五字。

西方冶金學家喬治‧卡瑪隆‧石東(George Cameron Stone) 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一生全部的兵器收藏,其中不乏「貯屬刀」及「小柄」。他的經典名著《古今中外兵器甲胄詞匯大全》(A Glos-sary of the Construction,Dec-oration and Use of Arms and Armor in All Countries and in All Times,1934,1961,1999),除為兵器收集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外,更可視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兵器收藏目錄。其中有一把最美麗的「小柄」,刀柄浮雕一枝箭矢,箭身雕一紙卷,卷上有詩云:

日暮臥櫻下

落花乃夕之訪客。

http://www.udn.com/2006/9/23/NEWS/READING/X5/3528777.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