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讓中國從此踏上經濟發展坦途。南巡前一年上海《解放日報》發表系列文章,呼籲「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作者周瑞金說,當時鄧小平已感覺國家面臨非常危險的轉捩點,為了繼續改革開放,才會南巡「一錘定音」。他也指出,當前改革中出現很多新矛盾新問題,都與政治體制改革沒到位有關。
九一年農曆正月初一起,「皇甫平」在《解放日報》刊登系列文章,旗幟鮮明鼓動改革。當時《解放日報》的黨委書記周瑞金接受《中國經營報》專訪時,透露不少秘辛。
他說,九一年春節鄧小平來上海,他頻繁走訪工廠參觀企業,發表很多有關改革開放的講話,後來被編成一分專門的材料,供上海市高層傳閱。
目前分類:轉載-今日中國 (194)
- Feb 04 Sun 2007 19:46
中國時報 2007.02.04「皇甫平」再出手! 周瑞金:經改矛盾 來自政改未到位 白德華/北京二日電
- Feb 03 Sat 2007 18:42
中國時報 2007.02.02「胡作非為一手遮天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rticle_id=6222227查禁事件相關報導收錄
針對《伶人往事》遭到查禁,名作家章詒和再度發表聲明,強調她的書確實遭到查禁,但她認為,「為了升官發財、胡作非為,卻能密不透風、一手遮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她要求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必須公開道歉,並承擔法律責任。
以下是聲明全文:
二○○七年一月廿六日十四時許,我在家中接到一位元同事的電話,說(大意):鄔書林同志是個好人,你們之間有誤會……那個會上,他沒點你的名。其實,不用托人帶話,我早就知道鄔先生是什麼樣的人。
- Jan 30 Tue 2007 14:17
中國時報 2007.01.30 憶往追昔寫史 《風雲側記》何須禁 錢鋼
近日海內外議論紛起的「八部禁書」中,發現一本我喜愛的書─《風雲側記:我在人民日報副刊的歲月》(袁鷹著,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
袁鷹先生是黨內資深報人,早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就辦過中共地下黨的報紙(他的同事有王元化、喬石)。他的文章有何罪過,令檢查官動用重典,就像當年國民黨查封他所參加編輯的上海《聯合晚報》一樣,必除之而後快?
對「陰謀論」我毫無興趣,不想循著報導,從《風雲側記》中探什麼蛛絲馬跡。說到底,我根本不相信,在袁鷹先生畢生服務的新聞文化領域,會有什麼可資泄露的國家機密。《風雲側記》的數十篇回憶文字,是從「人民日報」這特殊視窗,透視大陸半個多世紀的詭譎風雲。其實這並非袁鷹先生「重寫」的歷史,更沒有顛覆性驚人之筆。那是大家一同走過的從前,只是在袁鷹先生筆下,往事昔人,皆有血有肉,把我們帶回真實無偽的歷史現場─在歷史被刻意遺忘、面目變得越來越胡塗的今天。
- Jan 30 Tue 2007 13:24
2007.01.29 中國時報 ■中國印象---四川的四季 楊明
春季
春季裡的一天,我在南糠市街的小市集挑了十朵玫瑰,賣花的婆婆收了我兩塊錢,前幾天,我和她買過芍藥,淺紫色的花瓣像是揉皺了的絹,柔軟細滑,再之前是茉莉,一把濃綠的葉片簇擁著潔白芬芳的花苞,茉莉和玫瑰是市集裡常見的花卉,除了嚴冬,總能找到,芍藥就不一樣了,只有春天才有。
賣花的婆婆並沒有在市集裡設置攤位,她的花全盛在一隻塑膠水桶裡,而她就站在水桶後,如果將水桶換成菜籃,她完全是一位尋常買菜的主婦,放下菜籃和菜販聊天,打發著沒什麼特別要緊事的空閒時光。隨著季節,她的水桶裡出現各色花卉,春天的牡丹、芍藥、梔子花﹔夏季裡的睡蓮、康乃馨、百合、馬蹄蓮﹔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臘梅,初春時還有大把紅粉燦爛的桃花。記得第一次我向她買的花是臘梅,那時候我剛在取名為流星花園的公寓租到房子,穿過中庭從後門往西走,就是南糠市街,那一把芳香撲鼻的臘梅,她也是賣兩塊錢,我暗暗吃驚,覺得一把臘梅兩塊錢太便宜了,有十幾隻呢,莫非她做的是沒本錢的生意,我在心裡胡亂猜想,花是她摘來的,可是後來在流星花園住久了,見她的水桶裡輪番出現各色花卉,若花是摘來的,還真要佩服她過人的本事。
- Jan 30 Tue 2007 13:21
中國時報 2007.01.29 反右只錯在擴大?極左陰影揮不去 朱建陵/特稿
編按:今年是中共「反右」運動五十周年。正當外界期待去年年底總理溫家寶「文藝講話」,代表向知識分子釋出善意,可能會進一步反思「反右」之際,中共卻在年初查禁了當時右派代表人物章伯鈞之女章詒和所著的「伶人往事」一書。中共這項動作,引發海內外知識階層的撻伐,也讓外界重新省思五十年前的「反右」運動仍對當今中國政治、社會所造成的後遺症。對此,本報特別製作刊出「反右五十年」專題,期能藉此鑑往知來。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至今已經五十年了,依據中共主政者的算盤,時間是最好的療劑,當昔日的受害者逐一揮別塵世時,包含「反右」、「文革」、「六四」等一系列歷史的傷痕,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凝結成疤,以至最後脫落消失。
從中共一九八○年的定調來看,「反右派」運動的本身並沒有錯誤,錯的只是「擴大化」。根據這種認定,被定為「右派」的五十五萬人(保守估計)當中,只有九十六人是名符其實的右派,其他人都是被冤枉的,而這些被冤枉者,則都已經被「摘帽」,回到正常的人生路途。
- Jan 29 Mon 2007 18:25
中國時報 2007.01.27 為六四死難者家屬募捐 毀譽交加「天安門母親」終不悔 彭志平/北京專訪
身為母親,那一天她是永遠忘不了。兒子蔣捷連不聽她勸阻,明知軍隊已經開槍了,還是要上天安門。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到她身邊。有「天安門母親」之稱的丁子霖,十七年來查訪「六四天安門事件」死難者家屬,為死難者家屬們尋求援助。儘管近來有人毫不留情地說她是「共產黨的臥底」,但是,她仍然堅持為六四死難者家屬奔走。「我已經付出了那麼多,什麼力量都不會阻止我的!」
那是讓丁子霖不堪回首的一天。事先,部隊發出通告就已經赤裸裸地說「後果自負」,她回憶說:「後果自負,多麼殺氣騰騰!我抓住他不讓他去,可是,他個頭兒大、力氣大,還是被他掙脫開。他進衛生間,從裡頭把門給反插住,然後就從衛生間裡跳窗走了。才到木樨地,一顆子彈就要了他的命!」採訪前,丁子霖央求不要問事發經過,但是,說到激動處,老太太還是忍不住自己說了。
兒子不聽勸 命喪北京大街
- Jan 26 Fri 2007 19:32
中國時報 2007.01.20 《伶人往事》被禁 章詒和:請給草民留下一張嘴一隻筆
針對新書《伶人往事》被禁,作家章詒和昨天發表了措辭嚴正的聲明,強調出版權是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她不會放棄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維護,因為它維繫著一個人的尊嚴和良知。「祝英台能以生命維護她的愛情,我就能以生命維護我的文字。」
以下是聲明全文:
二○○七年一月十一日,在全國圖書定貨會開幕當日,中國新聞出版署召集了一個「通風會」。會上,副署長鄔書林先生以宣讀方式公佈了一份「二○○六 出版違規書選」,被點名的書裏,《伶人往事》列於三。鄔先生對出版此書的湖南文藝出版社說(大意):「這個人(即指作者)已經反復打過招呼,她的書不能出,……你們還真敢出……對這本書是因人廢書。」接著,自然是對該社的嚴厲懲處。
- Jan 25 Thu 2007 15:44
2007.01.21 中國時報 ■中國印象---京廣火車 一日記 邱近思
當住在東莞的妹妹把車票交給我的時候,我差點沒昏倒。廣州到北京的火車票上清楚的寫著「硬座特快」幾個字。整整一天的車程,除了臥舖,我從沒想過其他選擇。但第二天就要上車,暑期又近尾聲,車票緊張得很,我顯然只有硬著頭皮上路的份。
中國的火車我不陌生,北京到重慶,上海到烏魯木齊的我都坐過,更別提一些短程的了。上了從東莞到廣州的接駁大巴,一路接客的耗了近三小時才到廣州火車站。人多冷氣又不足,司機最後乾脆把空調關了開車頂的氣窗。聽說這兩天重慶熱到四十五度,廣州雖沒這麼慘,這段大巴行卻絕不是愉快的經驗。
下車前服務人員一番親切提醒該注意事項,跟著就是重點了:一人交十元人民幣,就可享有專人提行李及送上月台的服務。由於這次行李特多,決定接受這項過去從來都是被我婉拒的服務。
- Jan 24 Wed 2007 00:47
2007.01.19 中國時報 ■中國印象---在廣州,與危機共存 黃珠玉
1997年到2000年我住在廣州,治安堪慮,所以盡量是門至門以車子接送。有一次必須自己另外招車,在熙來攘往的路上找車坐時,路上一陣混亂,有人拿著一條鐵鍊,追跑了幾步抓住一個人,用鍊子捆綁的同時,從口袋拿出一個劣質的手銬銬住對方。問路上的人,原來是公安在抓人。圍觀的人七嘴八舌,看起來和話家常沒有兩樣。坐上車後,司機告訴我他本來是要交班了,為了救我才載我,因為「妳那個樣子一看就知道不是大陸人,站在路邊馬上會被搶的啦。」我的心跳加快,感受到危機四伏。正逢下班時段,車行很慢,我坐立不安,想著該怎麼辦。看出窗外,不遠處停下一部車,下來一個男人,抓住路上的一個人,打開後車廂,要將那人丟放進去。兩人掙扭時,又下來一位女的,合力將人硬塞進去。整個過程沒有驚動過路人,大家轉頭看看,像是看裝卸行李一樣稀鬆平常。不到一個鐘頭,我目睹執法和犯法的進行,除了感受到廣州的不良治安,更見識到執法人員的不專業和原始,以及犯法之徒的公然和愚狠。
有了那一次的經驗後,我和一位女性司機A約定,談好以電話約車。有一回看她掛了彩,尤其是耳朵像是受傷不輕。她說每天五點多就必須出門搭公車到車行取車做生意,幾天前等公車時有兩個共騎機車的人搶她皮包,被拖拉了一段距離。事後歹徒打電話給她,說再給五十元就還她證件。如約前去,歹徒又搶了她的金耳墜子,拉破她的耳垂。A苦笑一下說:「我還好咧,我一個女性司機朋友開快速道,和迎面一輛解放軍的車碰撞,一位解放軍下來幾下就把她打死了。朋友告訴我的,報紙沒有報。」她突然換了聲調,問我孩子都好嗎,好似她是隨意和我聊著天。那一年的中秋節 我應邀去A的家過節,單親家庭的她逗著可愛的兒子,整個中秋夜很溫馨。談起兒子時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和台灣任何一位母親沒有不同,只是,隔天的黎明時分,她又必須開步迎向重重的危機。告別時交給她預備好的紅包,看她感激卻客氣的模樣,我的心很酸。
那時 我的住家在最好區域的高級社區,有時散步走經鄰旁另一個社區,時日久了一位二十歲左右的警衛常熱誠的問候我。閒談中說過賺幾年錢就再去念書,看起來確是有為。好多日子不見他,有一天向其他的警衛問起,也是年輕人的警衛說,幾天前有歹徒闖社區偷東西,格鬥中那位警衛被刺死。說時表情好像是告訴我同事感冒了不能來。突然很快立正對我敬舉手禮,大聲補一句:「夫人好。」想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的心很痛。
- Jan 20 Sat 2007 13:13
中國時報 2007.01.14 用愛戰勝窮苦 女老師堅守深山 彭志平/北京十三日電
她,是一個為了當老師被父親斷絕聯繫的女子;她,是一個每月工資一百元人民幣,還被積欠了三千元的老師。她,不忍心看著孩子因為打井水而被轆轤打破頭,把自己家的豬賣了為村里安裝自來水。趙松靈,這位堅守在山裡的老師,她的故事被《中國教育報》披露之後,感動了無數人心。
河南嵩縣德亭鄉元灣小學上村教學點,是趙松靈任教的地方,全校只有十個一年級學生,六個二年級學生,而三十二歲的趙老師這個教學點唯一的老師。談起為什麼要當老師,趙松靈說,「自小,我唯一的願望,就是,當老師。」看似平常的一句話,趙松靈卻說得很重。因為,「我姊沒上過一天學,她經常背著我到學校聽課。姊常跟我說,『好好學習,長大當教師,讓咱農村女娃有書讀,別再走我的路。』」
她的姊姊後來自殺了,「她之所以自殺,就是因為沒有文化,遇事想不開。」顯然,經歷過姊姊自殺,趙松靈想當老師的決心更加堅定;即使,她的父親極力反對。
- Jan 13 Sat 2007 10:59
2007.01.09 中國時報 ■中國印象---它到底是我們的 毛尖
大半個世紀前,張愛玲與胡蘭成去美麗園,看大西路上樹影車聲,商店行人,心裏喜悅,說:「現代的東西縱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們的,與我們親。」
飯桌上坐定,京城來的就問,有上海土生土長的嗎?我們說有,讓北京領導猜,他毫不猶豫撿了桌上最白淨最體面的男人,說,你。被挑中的就有些光火,故意粗魯著點,老子山東的,什麼眼光!潛伏下來的真正本地人就在一旁樂,因為被北京人說是上海人,意思不會太好。
然而,就算天天和房東一起分擔「啊,上海男人」的辛酸壓力,就算夜夜和老婆一起想念家鄉的星空,來到這個城市的無數外鄉人,一年兩年三五年,終於是一輩子,離開上海的衝動一直有,但一直的衝動一直被延宕了。那麼,在這個聲名遠播又聲名狼藉的城市,是什麼東西拽住了他們?
- Jan 13 Sat 2007 10:45
2007.01.08 中國時報 ■有「序」為證---不夢中國 新一代旅行者指南 陳浩
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我都可以有一種明確稱之為旅行的情緒,除了中國以外。我恨這種感覺。我羨慕那些能在中國真正旅行的人,無夢者的旅行。無重的夢只有回到台北的家自己的床上,不夢中國。
「你從台北坐飛機,再從香港飛到浦東機場,坐上出租車或是『磁懸浮』,住進五星級酒店,那是一個上海。你從重慶、或武漢搭一艘船,坐在底艙,從碼頭爬上來,那是另一個上海。你坐一臥舖汽車,從內陸一路顛啊顛到下車,或者坐火車,到了擁擠不堪的車站,你經驗到的又是不同的上海。交通工具已經區分了現實。」
在秋陽似酒的台中訪賈樟柯談他的電影「三峽好人」和紀錄片「東」,他告訴我的卻像是一個旅人的故事。
- Jan 09 Tue 2007 23:22
2007.01.05 中國時報 俞可平為文 合法化執政 中共建立民主論述 白德華、彭志平/綜合報導
北京部分黨報最近刊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不但老百姓耳目一新,海外媒體也為之震驚,被視為北京政治風向重要指標,顯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識形態枷鎖,準備為執政的合法性展開新論述。
俞可平這篇文章,原為閆健編寫、去年十月出版的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的序言。去年十月廿三日,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以《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為題登載該文,同時又經《人民網》、《新華網》轉載,並在日前由中央黨校的《學習日報》轉載,終引起海內外關注,也使俞可平頓時令人刮目相看。
會受到海內外重視,不僅因俞可平深刻論述民主,更因他身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高位,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竟然如此敢言。當然,更有人懷疑他的文章是否代表中央高層在發出某種信號?
- Jan 09 Tue 2007 10:54
2007.01.09 中國時報 北京採訪完全自由?媒體仍在探底 彭志平/特稿
在北京第一次採訪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直接相關的異議人士,過程異常順利。對照起過去諸多各國記者碰壁、遭到扣留、騷擾的情況,顯示北京奧運及其籌備期間對外國記者、台港澳記者的鬆綁規定已經生效。長此以往下去,北京大有機會擺脫被境外媒體「妖魔化」的困境。
北京去年底先後宣布對外國媒體及台港澳媒體的開放措施,允許在受訪者單位及個人的同意下,媒體即可自行前往採訪,不再需要中共官方的批准。開放措施自今年元旦起生效,多家外國媒體此前已經小心試探,證明包括趙紫陽的政治秘書鮑彤在內,都已經可以自由接受媒體採訪。
出外接受採訪 未見有人跟監
- Jan 08 Mon 2007 10:44
私塾現場》孩子抱古書 日出讀到星夜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專題報導】 2007.01.08 02:06 am
雲南昆明昌源路口,一條羊腸小道向山頭蜿蜒,路上散落著牲畜留下的糞便。山頭一間百來平方公尺的單層平房,門廊前掛著三個字—乾元堂,一所避開鬧市的全日制私塾。
私塾的主人李老師,蓄著長鬍子、穿著布衣,說話經常會有四書五經裡的言語迸出來,就像隨時掛在臉上的微笑一樣自然。七、八個孩子,有雲南、四川,還有廣西的。從三字經到老子、莊子、易經,這群遠離現代教育的孩子,抱著古文從太陽出來讀到星星爬滿夜空。
走進乾元堂,門後是客廳,中間有幾張桌子拼成的一張大桌子,旁邊圍了一圈長凳;桌上放個筆架,上面掛了七支毛筆,旁邊還放了一些白紙,這就是平時孩子們上課的地方。房租一個月四百元人民幣,裡面有五間小房,李老師和學生都住在這,還包括日常的生活李老師的兩個孩子也是學生,女兒大一些,今年十六歲了。
- Jan 07 Sun 2007 09:57
2007.01.02 中國時報 敢言媒體再遭打壓 大陸《百姓》雜誌 主編遭撤換 徐尚禮/綜合報導
中國敢言傳媒再遭打壓。曾多次遭警告、網站遭關閉的中共農業部下屬《百姓》雜誌主編黃良天近日遭撤換。黃良天說,以後要為老百姓說話困難些了。
香港媒體指出,黃良天遭撤換可能是因為兩年來堅持揭露社會黑暗面,得罪不少利益集團。其所屬單位領導說,黃良天屬於「正常調動」。
五十歲的黃良天日前被調離《百姓》雜誌,新職是《農產品週刊》主編,這兩份雜誌都屬於農業部「中國農村雜誌社」下屬單位。雖然是平調,待遇不變。但宣傳農產品和《百姓》工作性質相差十萬八千里,擺明就是整肅。對於離開《百姓》,黃良天感到「很鬱悶」、「不捨得」。
- Dec 31 Sun 2006 09:16
2006.12.28 中國時報 在窮鄉僻壤奉獻一輩子 教育改革 赤腳老師被逼退 白德華/外電報導
超過卅年了,孫金霞(音)在遼寧錦州一個偏僻農村小學教育學童算術和中文,她自己是個連中學都沒完成的「赤腳老師」。
不過,在嚴重缺乏師資的窮困地區,孫金霞努力從一所職業函授學校進修中學課程。一九七四年當她開始教書生涯後,雖得到不少榮譽狀,但每月薪資僅一.六美元。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孫金霞付出了畢生精力。
《華盛頓郵報》指出,數年前中共官方宣布,決定提高農村師資水平。雖有不少「赤腳老師」已達到專業水準,但包括孫金霞及不少老師在內,卻都面臨被辭退的命運。
- Dec 28 Thu 2006 10:04
感時篇》孫中山在北京 【聯合報/張作錦】 2006.12.28 02:22 am
這趟到北京,忽然覺得孫中山先生在大陸的身影愈來愈清晰了。
不僅報刊上會登載一些有關孫中山事物的報導和論述文章,11月12日為孫先生140周年誕辰,北京人民大會堂更有隆重紀念會,胡錦濤親自到會講話。
1949年共產黨接收國民黨政權後,把重要的國民黨人都「掃進歷史的垃圾桶」,唯對孫中山還保持適當的尊敬。南京中山陵依然矗立,各地中山路、中山公園、中山紀念館仍冠舊名,他的遺著基本上准許閱讀,官方統一稱他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 Dec 28 Thu 2006 09:17
2006.12.28 中國時報 ■中國印象---誰是北京人? 林逢平
北京有朋友,道地的北京人,抽空說要帶我去看老北京。我到這裡一星期,著實也看了一些該看的老東西,但由北京人領去的應該還是不同。依約到海綻區的海碗居炸醬麵館,老康已經等在那裡。迎門見兩名店小二著唐衫,瓜皮小帽,拉調子吆喝了兩聲,「六位啊,您!」我一驚,一喜,果然有不同味道。
若不是朱老替我定了行程,老實說,我還沒想過來中國。理由很簡單,怕危險。我旅行各地,看過各色人種,發現人生來有別,真是只有中國人才懂中國人臉上幽微的表情,和心思裡的層次。說來弔詭,就因為我懂他也懂,這才加增了危險。何況那是一個槍桿子出政權的地方。
我驚喜中看了朱老一眼,有一點感激的意思,奈何他眉頭一縮,說,「怎麼味道變了!」進了預定的廂房,朱老向老康抱怨,「今天請我們的小兄弟來這裡,就是為見識一下老北京的味道,怎麼去年還頂好,今年就失了樣,變了味道?」正說著店小二來招呼點菜,朱老要他再吆喝一聲,還不忘提醒,「拿出本事來啊!」
- Dec 26 Tue 2006 11:32
2006.12.26 中國時報 北大教授賀衛方:我絕不為專制制度唱讚歌 朱建陵/北京專訪
包含日前被判處三年徒刑、緩刑五年的維權律師高智晟在內,每隔一段時間,中共對大陸持不同政見者的判刑、釋放新聞,總能引起海外媒體的關注,關於海外媒體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大陸持不同政見者的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見圖,取自人民網)受訪時表示,他希望能強調這些持不同政見者說理的部分,避免把大陸一些人塑造成「義士」或「鬥士」,因為這只能造成歷史循環。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大陸「依法治國」的前景如何?
答:依法治國既是一個口號,又是某種真實意圖的表達。首先,中國社會現在已經不是僅憑領導人語錄就可以治國的時代,他們也沒那樣的威望,所以不得不依賴某種規則。但另方面,「依法治國」的確是個口號。看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不要看它說什麼,要看它做什麼。但我現在願意說,沒關係,做為口號,也許我們會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言行不一的情況,但時間久了,「依法治國」這個口號也許說著說著就越來越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