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究竟能撐多久?這個疑問不是今天才有,只不過是在王建民熱的加持下,讓今年中職總冠軍的La new熊老闆的「讓賢說」更具震撼性罷了。既然這把火已不再悶燒,更有立委順勢提案讓贊助棒球隊的財團抵稅,且獲蘇揆慨允,那麼也該是說亮話的時候了。

拿賦稅誘因來挽救江河日下的職棒究竟值不值得?對此,所有的倡議者都得誠實地面對以下根本問題:包含職棒運動在內的體育事業稱不稱得上政府應該扶植的策略性重點產業?若否,則任何針對特定產業的稅式支出正當性都將喪失泰半。

在台灣各項體育事業裡,市場化程度最高者當屬棒球。惟發展迄今,它仍是個不折不扣的內需產業,無論是門票收入或轉播權利金,幾乎不可能讓外人掏錢來共襄盛舉。或許國人可以對這個先天限制不甚在意,但放眼未來,中職的前途仍是時不我與。

中職來日大凶的原因在於當今運動產業已經高度國際化。過去幾年來,不只是王建民等旅外新秀大量出走,即便是亞洲職棒王國的日本也難敵這股趨勢而湧現球員奔赴美利堅的出走潮。質言之,隨著職棒運動產業的國際化整合趨勢,美國的中心地位不斷被強化,而台灣則只能被迫淪為原物料或半成品(年輕潛力球員)輸出的邊陲。是以,當台灣之光在西邊升起時,也正是中職暮色罩人時。

當然,倡議抵稅者仍可辯稱,正因環境如此險惡,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更多的王建民,厚植國內棒球環境。但這些人恐怕沒想過,當中華職棒漸次淪為運動產業國際化的邊陲部門時,則台灣能夠取法乎上的目標恐怕是多明尼加這個球員外銷王國,而非拉近與美、日的距離。猜猜看,盛產旅外球星、職棒發展有百年歷史的多明尼加現有幾支職棒球隊?答案是六支,和我們一模一樣。

令人垂淚的是,職棒產業的國際化不只是讓中職陷入邊陲位置,也同時鬆動了台灣觀眾的本土忠誠,而往中心移動。拜媒體之賜,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接觸美國大聯盟,成為被新納編的國際觀眾。過去,台灣的大聯盟者球迷多半限於具有留美經驗的社會菁英,但如今卻已經逐漸普及成大眾品味。

這股台灣的職棒產業往邊陲走、在地觀眾卻朝中心朝聖的大分流,顯示了體育與資本主義充分結合後的優勝劣敗。緯來放話將在明年度棄中職轉播大聯盟賽事便是一例。同樣地,公視也正在為下一球季的王建民賽事轉播權利金發愁。妳說王建民是台灣之光,美國大聯盟則認定王建民是搖錢樹。想看?先把鈔票堆夠高再說。

La new 熊老闆被公認最用心經營職棒,但他也瞭解職棒表面上比球技,實際上是資本之間的競爭。面對美、日、韓,台灣只能守不能攻,最好的狀況就是零比零,沒有取勝可能。同樣一個西門子手機製造部門,母體企業或許會虧到喊疼,但換成明基接手,卻差點連自己的老命都跟著陪葬。

唯一能說服財團投資職棒的理由只剩廣告效益,透過職棒對國內觀眾行銷企業形象與商品。關於這一點,財政部對現行稅法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企業對於體育補助早可百分百作為費用認列,比一般文教社福事業的百分之十上限優惠許多。以如此優惠的稅式支出來補貼贊助職棒的財團做形象廣告,難道還不夠?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1010030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