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成立二年四個月,因人謀不臧,高層主管弊案頻傳,近日,其聲譽又因林忠正委員涉案被檢調約談收押而受到另一次重挫。這個機構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再度成為整個社會關切焦點。

早在一九九九年二月政府召開的「當前經濟問題與對策會議」中,就有學者聯名提出順應世界潮流,以「金融管理一元化」,取代會中決議「金融檢查一元化」的建議。雖然會後的「強化經濟體質方案」未採納,但是當時的行政院即開始著手進行金管會的規劃,四年後,金管會組織法通過,二○○四年七月一日正式宣告成立。

金管會成立的時空背景是:國際上,韓國、泰國等受到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的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的協助下,從事全面性的金融改革,已面目一新,重現新貌。而日本在一九九八年的金融改革之後,整個金融市場的元氣恢復,正在展開新頁。後兩者均以英國的金融服務管理局的架構為主,將所有的銀行、保險、證券、金融周邊產業納入統一的管理,以求事權的合一。至於歐盟國家幾全走向與英國相同的金管模式,縱使美國,也正在設法簡化其多元管理的現狀,並先行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開放金融市場間的整合。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跨業金融商品的結合已屬常見,跨業的國際金融機構更是普遍。以至於國際清算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等機構均開始要求各國對金融市場從事更有效的金融管理。

至於國內,我國的金融體制經歷了一九九八年產業危機的打擊,銀行業累積的壞帳幾乎等同整個行業的淨值總和;保險業在負利差的壓力下,不但嚴重虧損,同時也岌岌可危;證券業在股市多次震盪下跌情形下,開始兼併整合。金控法通過後,舊有的金融管理機制對金控力有未逮,跨業金融產品的出現與金融市場快速的整合,使得原有各自為陣的金融法規也失去規範能力。

原本可以藉金管會的成立,可重新規範新的金融環境,在一個更為開放、透明的基礎上,去除去的金融積弊,讓台灣的金融體制有一個全新出發、與國際機構競爭的機會。

但是就其成立至今的發展,完全與原始的期待悖離。首先是用人不當,上層主管的行政經驗與專業能力俱皆不足,品德操守要求不夠,委員常對未構成共識的政策各述己見,造成金融政策混亂,遂有將其制定政策權力回收財政部之議。金檢局應以查帳為主,卻找了查案的檢察官來負責,偏偏有因案羈押者;主委去留成爭議,使得獨立機構不能獨立;內部人力、業務分劃不當,勞逸不均,問題極多。

其實,原有的構想是委員中銀行、保險、證券專業者各至少有兩人,其餘三位則可從金融周邊產業與法律背景等業中做選擇;同時,比照國民黨時代,學者、業者、與行政官員平均分配,以求其平衡兼顧。但若觀察現有金管會的委員結構,保險一名,證券獨多,法律與非金融專業背景者比例亦大,卻獨缺銀行專業,我國的銀行問題未解,對銀行管理做出的決策自亦難以對症下藥,問題業已隱藏其中。且成立伊始,原應特別著重綜合規劃處與法律事務處,以便對金融法規從事整合,如今一群專業不足者濫竽充數,自亦無法發揮其功能。

上週剛好是英國金融大改革(Big Bang)二十周年,象徵世界金融環境解縛開放,走向自由化的里程碑。我們看到世界各國隨之改革,蔚為風潮,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開放成長。金管會的成立,原應是台灣最重要的金融改革,在亞洲的金改中,應該據有一足之地的。卻因未慎重的挑選俱有高度道德操守的專業人才,反而以政治掛帥,草率將事,成為國際上的一個金改大笑話,讓人唏噓不已。

為今之計,當政者似應拿出極大的魄力,不計代價,全面扭轉金管會內的人事亂象,不計政黨色彩,純粹以專業取向,重新塑建一個新的金管會,以發揮其應有的金融管理功能,台灣的金融市場才有機會開展新機。

(作者為政大金融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1010030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