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近日來頻傳漏水或滲水的消息,主管工務的單位宣稱滲水可以降低隧道體的滲透壓,這是正確的敘述。然而,身為工程技術人員更該對於隧道內滲水的現象,予以更多的情境假設與因應對策,並老實的告知民眾。
從媒體的報導中,國道新建工程局長邱琳濱告訴大家滲流量約略為兩百個毫升每秒,請大眾放心。其實,這樣的數據只是表面的陳述,如果這個滲流點或裂縫是比較小的缺口,那我們該注意到會不會流速太大、流出來的滲流水是清水還是帶有泥砂顆粒的濁水?後者是滲流水把拱圈上的細粒料沖洗出來的情形;前者可能是岩體破碎帶的滲流,或者是拱圈上方的細粒料已完全流失。不論那一種組合,會不會造成隧道拱圈壁上方土石間隙或岩體的應力重組,進而讓拱圈受到非原設計的外力作用?這樣的狀況不是沒發生過,而是有過很多的破壞案例。
如果,滲流線或裂縫是較大的範圍,那流速當然會變小,細粒料沖洗出來的情形不會那麼的明顯,但這種情形要觀察的是隧道拱圈的應力連續性,當隧道中某一段落的拱圈應力不能如設計書上假設,傳遞到岩盤或其相臨的壁體,應力集中的現象就要出現。這好比在疊羅漢的演出中,有人失手就會造成另外演出者較吃力的支撐,一旦失控,情形就如骨牌效應的結構體崩落。
根據邱局長的說法,這次的滲水是上次施工未臻完整的結果。如果是承商的缺失,國工局應給廠商適切的罰則或扣款,否則工程缺失的延宕,成了全民買單殊屬不當。
上面兩種情形都還有轉圜的空間,因為經由透水層的處理與適當的排水,也許可以緩和或改善工程的缺失。然而,最為棘手且最不願意發生的現象,恐怕是「結構體的錯位」造成滲流管的破裂。
雪山隧道拱圈施作後相信已經通過諸多的檢驗與考驗,過去也曾有過像前一陣的大雨侵襲,所以可能已達成靜態的應力平衡。可是通車之後,數以千百輛的小汽車(每輛車重量都超過一千公斤)在短時間高速通過,這樣的振動頻率有沒有影響它既有的靜力平衡?猜想當初沒考慮到這麼細微的載重,可是微破壞徵兆已經發生了。工程單位與設計單位是否要想想看,有沒有可能結構體有變形的現象。
公共工程完工值得全民對專業工程師的肯定與鼓勵,但工程有了缺失、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破壞,都應該在第一時間掌握契機,改善處理。在工程啟用的初期,難免會有些始料未及的現象,建議民眾、媒體和民代給工程人員冷靜的空間,確實的解決問題。而工程專業人員也應該更謙卑坦白的把事實告訴大家,也許會引起糾紛與責難,但總比災後再來愧疚好。雪山隧道太重要了,希望工程單位說實話,更希望大家給工程專業的是期盼而不是責難。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550898.shtml
- Oct 09 Mon 2006 10:01
雪隧滲漏 請官方老實說 【2006/10/09 聯合報】【詹明勇/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副教授(台南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