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渣打銀行宣佈以12億美元公開收購新竹國際商銀100%股權,將許多外商銀暗中悄悄進行的併購動作,突然都浮出檯面,而外資拋棄金管會與財政部多次赴歐美招商所丟出的誘餌-公股銀行,做出另類選擇,也讓人頗為訝異。同時,世界經濟論壇剛剛才在125個國家中,將台灣銀行體系的健全度降至100名,台灣的金融機構體質不佳似乎已被國際評定,外商此時的青睞,原因何在?但是在外銀併購潮的觸動之下,台灣金融業另一波的整合,業已展開。未來台灣的金融版圖將會是甚麼樣的情景,值得人們注意。

渣打銀行進入台灣市場較晚,要切入市場,突破其他領先的外銀,選擇併購方式,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挑上新竹商銀的原因,除了因其放款對象以赴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為主,可以利用外銀兩岸分行通匯的條件,先行搶下台商的金融業務外,大體上還有一些其他的考量。

銀行股價低易併購

首先,目前在世界上,台灣的資金成本屬於最低的幾個地區,央行連續六年維持銀行的超額準備不減,銀行體系的資金浮濫,找不到去處。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多次向上調整後,台灣的低利率環境,不但開始吸引國際的私募基金進入,更使得外銀起意,吃下本地銀行後,可以吸取台灣的廉價資金到國際市場去獲利。

其次,為避免潛在的風險,一般而言,外商偏向於壞帳打銷得比較乾淨,股價較能反映銀行的真實價格者。其實,台灣的銀行經過七年多積極的打銷壞帳之後,隱藏的逾放較低,金融機構相對而言是較為乾淨,同時,在沖銷呆帳獲利不佳之下,銀行的股價不高,併購所花的成本低,世界經濟論壇評得愈差,外資下手的機率愈高。

三者,則是對併購對象的控制權。渣打銀行希望取得100%的持股,是要取得完全的控制,不希望有小股東抗爭的問題。這也是許多外商銀行不願意碰公股銀行的原因,因為公股的股權比重雖然較高,但是民股仍超出50%以上,縱使外商取得全部的公股,搞不好還要面對爭奪委託書的土洋大戰,未必能保證可以取得真正的控制權,這時,外資自然觀望不前。此外,公股銀行的工會力量較強,員工的抗爭會使得併購後的內部整合增加困難,新竹商銀員工較少,工會力量相對較弱,易於擺平。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新竹商銀為中小型銀行,分行有82個,規模適中。從歐商銀行來說,以台灣的面積,分行數不需過多。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上所有跨國金融機構都大肆擴張版圖,受東亞金融危機創傷的國家,脆弱的金融機構自然成為併購的對象,日、韓、泰等國都有不少的銀行成為他們的獵物,中國大陸最近開放外資持有20%以內的銀行股權,並將部份問題銀行的經營權讓與外資經營,外商銀行一時之間趨之若鶩。外商在台灣發難,雖然較為晚了些,但仍是處於同一潮流的衝擊下。

台灣的金融業整合,最早應是1990年股市崩盤後,證券業間的同業合併;1995年基層金融危機之後,少數信合社升級為商銀,其餘的信合社逐漸被併入銀行。2000年《金融機構合併法》、2001年《金控法》通過至今,國內銀行併購與跨業併購紛紛出現,而金控間的併購,更造成大者恆大的另一種環境。

體質不佳成為獵物

部份銀行與外商銀行用開放部份持股、策略聯盟方式,以加強員工訓練,引進新的管理技術也開始盛行,如2000年花旗與富邦結盟,雖然最終分手,但仍開一先例,近日,美奇異與萬泰、野村與台新、新橋與台新、淡馬錫與玉山、新生與新光等,均循此模式。不過渣打銀行併購新竹商銀將開啟外商銀行入主本國金融機構之途徑,國內的銀行在企金風暴與卡債逾放的衝擊下,經營條件惡化,體質脆弱,正好成為外資挑肥撿瘦的對象。花旗併購僑銀尚在進行中,其他如花企、東企、大眾已成為獵物,更多的中小型銀行業已被設定為併購對象。

未來,台灣國內的銀行無力出去競爭,跨國金融機構已入門來挑戰,其結果自然可以逆料。如何讓台灣的金融業者盡速走向國際化,尋求競爭自立之道,並從事徹底的金融改革,是刻不容緩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61009&Sec_ID=5&Art_ID=29443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