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在九十五年國慶前夕寫下自己對於近日最熱門的話題「九九反貪腐運動」的看法,還請願意閱讀的朋友們閱讀後能增加一些思索的空間。
由於與不同立場還有冷漠派的朋友們分別討論過,個人深有所感,請恕我首先引用今日胡智銘的文章:〈看不過去?就拿出你的熱情來吧!〉今天如果您支持反貪腐運動的「核心價值」,那麼,我們是必須要有所行動回應的。明天,將會是個實踐行動的機會。然而,胡智銘也論及,價值贊同不代表每個人都支持反貪腐運動所採行的手段:〈從王建民、龍應台談起〉因此,其實到現在,我仍然猶豫是否要參與明日活動的,因為我不贊成過於「激烈」的運動方法,可能是因為,我的判準是要等到陳瑞仁檢察官的國務機要費結案報告出爐後,我才會有明確的行動心證。而在近日接觸不同立場的朋友,對我的看法均有不甚同意之處,或是「別再激情的胡鬧」;或是「還等『那個人』繼續胡搞,緩步推動改革是無用的!」驚愕之於,雖然立場稍有不同,但我同意張茂桂的論述:〈為何還不是新公民運動?〉與胡智銘談及龍應台與李家同價值上贊同倒扁,行動上被質疑過分保守的啞口無言一樣,近日我也深陷此種困擾:難道真的只有「二分法」嗎?
我相信,不會的!李偉文於今日發表的〈我所信仰的社會運動〉一文,跟胡智銘一樣樂觀地相信,只要溫柔、溫和而堅定的行動、表達自己的立場,而尊重不同見解者的看法,終將在不同的看法中得到部分共同可接受而理解的價值。雖然有時候會急,但就要慢慢體會到的。自己,也在9月22日草就〈對反貪腐行動如何轉化為台灣社會論壇討論的看法〉表達個人主觀的意見。近日觀看長達三小時,有關大陸在十多年前風潮的影片〈 天 安 門 〉,雖然知道其觀點引起海外不同當事人在論述角度上不平衡的抗議,然而我基本上是贊同其中一點:「溫和在運動中不易成長,但卻是可以真正保存精神價值的。」
那麼,如何行動?我的方式是:前篇已經草成的文章曾經印發上百份,送至當時的凱道分贈民眾,並鼓勵對此運動議題關注的朋友們,可發揮自己的力量更加廣為流傳。其實我部落格「太史公的文化視域」的成立,在一年前我就有這樣小小的企圖:為何稱為「文化視域」?縱然我的觀察不全面、有偏頗之處,然而藉由每日新增社會文化層面的不同角度觀察報導,於我採擇之後呈現出我的關懷重心,希望可以呈現社會的部分面向,也依此影響這網路上的小小部分社群,這點感謝學長於某次讀書會指出我的企圖:「編輯就是一種意識形態與與影響力的呈現」。因此,雖然一年多來我極少寫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藉由編輯呈現包括社會議題、文化、與文學、歷史等不同的文章轉載,希望帶給進來觀看的朋友們一些不同的想法與刺激。
七月之前,儘管自己已經十分關注政治上的議題,但在此部落格仍不願沾染過多政治立場上的想法,然而在七月中旬之後,事態的發展讓我以為:該對這些事情作些紀錄了,這不也是「歷史」?於是,除了收錄文章,我也開啟關於反貪腐議題的一個資料夾:〈陳水扁發票門事件與台灣政治社會關懷意識論難--相關選文〉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價值觀)」選擇最後是否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我選擇除了立場外,我也盡量收容我能理解的「不同立場」文章於此資料夾,作為對此歷史事件的部分觀察角度,正如同大陸的海外人士雖然有其論述立場,但收錄文章尚稱全面而架設的(學生運動)與(紀念日)。要承認,今天會決定寄給大家這封信,某程度上有些受到莊淇銘〈澄社學者 還記得「紅語錄」嗎〉的刺激,何謂「知識份子」?十多年前可以為了民主抗議當時的郝柏村,今日何以冷漠了?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立場論難,但應該堅守一個基本的價值(或是信仰?)當然不發聲也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予以尊重,不過就我而言,今日該是明確的表達自己對於「反貪腐」的看法了。
方法上,如果朋友們贊同這項活動的「基本價值」,「明天過後」我們可以怎樣繼續推展?我並非法律系出身,但覺得許廷揚〈司法民主化 時機正好 論建構國民參與司法之制度以昭公信〉似乎是可以對於司法貼近人民「法感情」的一個不錯方法;而在草根運動方面,南方朔〈美國的彈劾總統運動〉指出重要的癥結:真正的「遍地開花」,應該是透過對於此議題的深入分析論難,而在自己身邊溫和的散佈議題的能量,如同李偉文所言。今日之所以我會寫這樣一篇文章,也是希望能盡一份小小的心力。
當然,如果要從自身做起,企圖發展成為張茂桂所言的真正「新公民運動」,個人以為有幾個稍微要注意之處:首先,是否要求同一標準?陳水扁的疑問固然極大,然而包括馬英九與蘇貞昌等人在內的三千多位公務員特支費,自然也應該是重新反思的問題。「特支費」也應該是公用的,即便沒有觸法問題(此點可能有疑問)日後也應當透過修法程序,有明確的憑據證明並非私用,這樣才是台灣真正邁向陽光政治的一小步。當然基隆市的許財利市長判刑問題,也應當要求各黨同一標準批判,甚而比照罷免程序公民投票決定。另外,「新公民運動」要落實,應當掙脫傳統觀點,而逐步發展出對於社會議題關懷與落實的能力。顯明地,民進黨執政六年多年來,並未在包括社會福利、建設、教育等層面有超邁國民黨之處,對我而言,「新公民運動」不是只有「反貪腐」、「罷免陳水扁」而已,而是怎樣擴散能量,逐步讓台灣人民能真正要求自我權力的收回行使,以及社會關懷行動的深層化。
最後,若朋友們對我的見解有那麼一點同意而支持,歡迎將此信轉寄出去,給更多的朋友們看到,重新反思台灣社會的未來發展,謝謝。
【註】附加檔案是三篇近兩日報刊論壇文章,格式上正好是正反兩面。若您贊同本文所論,可以列印附加檔案的文章,送到影印店自行影印50份甚至更多,分送朋友,或者直接到鄰家附近的信箱送發,當然也歡迎自己寫一篇,表達更深入而不同的意見傳達與大眾,進而討論了。
- Oct 09 Mon 2006 23:44
雙十國慶前夕對於明日運動未來走向的個人看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