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討論請進入中時部落格閱讀囉

〈閱讀上海及其再想像――上海城市研究的初步觀察〉

  近十多年來,上海研究的發展及轉變有了相當有趣的變化,學界對現代中國研究的興趣,逐漸從以往對農村發展,帝國主義及經濟議題的關注,轉而開始重視被毛認為不能代表廣大中國的口岸城市。比如,上海研究的先驅學者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雖曾在1953年把他的著作命名為《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但仍表現出不能將上海整合進整個中國現代發展的圖像當中的研究企圖,這樣的主流看法,在近幾年與鄧後的改革開放路線與時並進,搭上了整個學界對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等研究風向轉變的順班車,城市,這個被認為體現了現代性生活的可能與想像,其中論述的矛盾及岐義性又蘊含了多層話語結構的上海,成為了關心中國研究的學者眼中值得開發的熱點。



  儘管研究者開始投入上海歷史的研究,然而,並不表示以西方城市理論作為切入角度,試圖理解上海,是個簡單的工作。就如上所言,上海是一個人口組成結構複雜、地方治理權四分五裂(法租界、英租界、華區)的地方。在資本家、工人、知識份子和學生的上海之外,還存活著流民、妓女、小市民、官僚、演員、寄居者、移民和過客。我們該如何以一條歷史軌跡,縱合概括一個上海,以此眺望中國的未來呢?這個問題帶來了下面許多上海研究者不可避免,試圖處理,甚至有時看來彼此衝突,然事實上,合而觀之卻逐漸勾勒出一個複雜、多重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構成,風貌獨特的上海想像。

  關於上海的城市歷史研究,在1987年出版了一本關於上海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演變的著作,作者是香港的歷史學者魏培蒂(Betty Peht’iWei),此書以第一手的資料為基礎,附有詳細文獻目錄和辭彙表,但此書沒有任何注釋,目標讀者應為一般大眾。最近問世的介紹上海在十九世紀以前數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的學術性著作,就是琳達庫克約翰遜的《上海:從集鎮到通商口岸1074-1858》,她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是她對城市的過去的研究,並記錄了上海如何變成一個重要貿易中心。

  在文化研究風潮的帶動下,上海研究者所關心的焦點也逐漸從城市歷史資料的堆砌,轉變成關注城市做為一複雜的文化社會結構,如何形成或反映出人類活動的精神層次,城市做為發生人類文化活動的語境,或者對文化活動作出脈絡式的閱讀。如對上海社會史的研究,我們不得不想起韓起瀾(Emily Honig)的《姐妹們和陌生人:上海棉紡廠的女人們,1919-1949》這本在中國研究領域裏考察勞工和女性歷史的開創之作,韓起瀾的研究細緻地探討了上海工廠女工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並追溯了這種勞動力的緣由,開啟一個重要主題,從晚清最後幾十年到民國這段期間上海居民的移民性質。

  其它的上海居民研究,如租界,可能以《新邊疆:帝國主義在東亞的新社區,1842-1953》最具代表性,英國歷史學者羅伯特比克斯(Robert Bicker)和法國學者克裏斯琴˙亨裏厄特(Christian Henriot)在論文中研究了上海各種外國人社區及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外國人來自世界各地,來自不同的階級,當然有不少冒險家及機會主義者,他們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富有意義的研究領域。

  在租界及外灘的光鮮亮麗之後,還存在著一個不一樣的上海,人民路,里弄,石庫門,那裡居住著大多數上海小市民和城市貧民。關於這些常常被忽略的群體的生活和工作狀況,盧漢超的《霓虹光圈之外:二十世紀初上海的日常生活》一書中,作了相當有趣的描繪。盧漢超呈現出這個城市的普通中國居民的經驗之上的上海社會史,這個研究角度很恰當地提醒了我們,構成上海的不僅僅是那些我們的想像,月份牌,旗袍店,古玩商場和爵士樂。

  上海研究中有名也富有閱讀樂趣的一個議題,也包括了對妓女問題的研究,至今仍吸引不少學者或研究生投入對上海舞女,明星演員的關注,如賀蕭(Gail B. Hershatter)的《危險的逸樂: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與現代性》,一是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的《上海美人:十九到二十世紀中國的妓女和性》,兩書均出版於1997年。前者明白標示了「閱讀,認識,再想像」的研究進路,掌握資料佐證觀點如兩珠在手,其樂無窮,而後者則以掌握資料呈現史實為一出發點,附有詳細圖表及地圖,兩個歷史學家對同一議題的反思,思路的不同和重點的歧異,彰顯出的是歷史研究者兩個研究進路間的差異。

葉文心在她最近的論文〈上海現代性:一個民國城市的商業和文化〉中仍樂觀所見對上海文化各方面的研究興趣正在學者之間萌生。葉也觀察出在現今的上海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兩條研究進路。其一,從上海來探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二,上海的和商業化與其文化發展。

  其中,後者可能更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文學研究者更容易關心的焦點,而目前最具代表性且影響深遠的著作,一是張英進的《中國現代文學於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的結構》,他主要探討的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中所呈現的城市狀態和生活,及其互文性研究。上海相對於北京那種傳統且一直以來為知識份子的高雅格調所認同的地方相反,表現出了追求實際,時髦,消費化的性格,這既是上海的具體狀況,也是作家和電影人眼中的上海繁華夢。張英進編輯的另一本論文集,題為《電影與上海的城市文化,1922-1943》則收錄了一群年輕的學者對於民國上海電影業的多角度研究。

二則是出自李歐梵的知名大作――《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的興起1930-1945》,李歐梵在此書中成功地運用了文本及實物的巧妙融合,來呈現出一群上海作家作品中的現代性想像,並透過對敘事的對比研究及史的比較,來挖掘中國人的文化形式如何與好萊塢電影融合。李歐梵筆下的上海是一個大都市——高樓大廈、百貨公司、咖啡廳、舞廳和跑馬場,以及上海人透過書寫和視覺化來建構起的繁榮及其背後的社會構成,而這個語境勾勒出了一種早夭的,特殊的中國現代性。僅管他的研究也帶來不少關心社會左翼的中國學者的批判聲浪,但李歐梵仍認為研究上海文化的最佳思路是將其視?,參與塑造它的各種力量不斷調和的過程,他的共時性比較視野,的確?將來的上海研究者開發了一個新的視角。

  上海研究的學者們就是從許多種不同的視角來發展出各自的研究成果,他們的主題包括了最美與最惡,醜陋與激情,但這些研究的收獲都呈現出了對社會人文重新興起的關懷,甚至在中國研究內部都引起反響,對中國其它城市歷史的研究、對市民文化的研究,對通俗流行文學的研究等等,都逐漸得到正名權且逐漸展開爭取發言權的道路,即目可見的未來,整合各領域的研究方法,對進行對上海或中國各城市的研究,相信都將收割出更多值得期待的奇花異草,誰說上海研究已經走向末路? 實際上好戲連台才正要開始。

----------

˙圖片說明 /

第一圖為三四十年代上海聚集最多書店的四馬路上的商務印書館,該路全盛時期書店有三百餘家,比如254號內的北新書局、黎明書局、271號的作者書社、279號的文化書店、324號的時代書局、326號的大眾書局、328號的啟明書局等等

圖片來源http://www.cptw.com.tw/about.aspx



第二圖為賀蕭的上海研究"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圖片來源http://humwww.ucsc.edu/humbooks/DangerousPleasures.html



第三圖為施蟄存30年代在上海辦的《現代》雜誌

圖片來源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4/38/class002400005/hwz195862.htm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5/08/06/972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