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昀、陳昕姐妹,不到學校上課已5年,但父母為她們訂的功課表,比上學的孩子還緊湊;早上6時起床,讀聖經、學英文、閱讀、練鋼琴、做家事,都是課表的一部分,陳昀說:「很喜歡這樣的學習環境。」
爸爸扮演校長
一對女兒在家自學的陳政融說,他扮演「校長」,太太沈錦麗是「執行長」。孩子雖不必到校,不代表可以睡到自然醒,事實上,每天6時就要起床,只是不必急忙出門、趕早自習,有充分時間梳洗、吃早餐後,心平氣和開始一天的課程。沈錦麗說「這些都是與孩子討論出來的課程及時間分配表」。
陳昀、陳昕的教育因為有教會資源與支持系統,數學是由北一女的老師授課;英文是兩名從小在國外念書,目前分別念大學及高中的姊弟Faith和Tim及爸爸、媽媽分別授課,主要的課本是國外Home study系統使用的課本,共有54冊,包括語言、宗教、歷史及科學等,學習內容很「國際化」。
家事一定要做
陳媽媽也訂有行為舉止的獎賞與規範,例如姊妹要靠付出勞力賺取工資,包括洗晾衣服、摺衣、洗碗及掃地等,每周姊姊也會負責一頓午餐,妹妹有時會吐槽「這是減肥餐。」
兩姊妹做一件家事工資約5到10元,陳媽媽說,這是灌輸她們「要有所得,須先付出代價」。陳昀說,有一次她洗澡後,換洗衣物忘了拿走,結果被罰爬1到7樓走5次,「因為不把衣服拿走,會妨礙到別人」。
目前是國二的陳昀說,她決定要考國中基測,但是不想回學校上課,爸媽尊重她的選擇,買了題庫讓她練習,希望明年有好的表現。
媽媽全職陪伴
目前「小四」的鄒墨,從小一就在家上課,除母親全職在家教他,父親是他的數學老師,鄒家也聘請老外教英語。
鄒墨的媽媽說,鄒墨的國語文課程,須研讀倫語、孟子、老子等經典古籍,她希望孩子多了解中國文化精髓,將來能以英語介紹我們的文化,這是要讓孩子了解,語言學習不是用來應付考試。
鄒墨每天照表上課,數學已經上到小五課程。鄒媽媽說,每個課程一定要孩子懂了、會了,才會進到下個章節,進度快慢不是重點,孩子能否應用,甚至舉一反三才是學習目的。
社交活動精彩
有些家長擔心,若孩子在家學習會缺乏群體互動經驗,但鄒家成立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結合全省實施實驗教育的家庭,定期舉辦露營、音樂會等聚會活動,鄒爸爸還為喜愛足球的鄒墨成立足球俱樂部,讓他跟著球友南征北討,多次獲獎,社交生活多采多姿。
沒有電視干擾
鄒家沒有電視,過去一年,鄒墨已讀過近300本圖書。今年就讀小一的妹妹鄒衣也跟著接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鄒媽媽說,對孩子未來是否要繼續走這條路,採開放態度,每學年開始前,都會徵詢孩子的意願,鄒墨也曾考慮要回學校就讀,但最後還是選擇在家受教。
家在高雄的楊金麗也是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成員,她向高雄市鼓岩國小申請非學校型態實教育計畫,讓小三的光琳和小二的光前,接受在家自學。「我們不是單獨走這條路。」她表示,協會的朋友們,會定期讓在家自學的孩子聚在一塊兒學習,「如此便可以補足同儕的區塊,人際關係發展也很正常。」
一定按表操課
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在家自學,但為了幫孩子打好品格基礎,家長們認為,值得一試。楊金麗說,「陪著孩子寫字、上圖書館、進行自然觀察,每一天都有收穫。」
為雙胞胎女兒申請在家自學的家長孫淑真認為,這項決定曾讓她承受家族巨大的壓力,但為了孩子,她選擇試試看。雙胞胎萱萱和芳芳說,偶爾回學校考試時,其他小朋友還會問她們跑到哪兒去了呢。
李惠卿有四個兒子,除了老大來不及申請外,其他三人都申請過在家自學,可以說經驗豐富。她鼓勵在家自學的「新手父母」,做好課程準備,而且一定要「按表操課」,不能有怠惰心態,才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品質。
自學越來越多 教局:透過審查嚴格把關
記者李玉梅、孫蓉華、徐如宜/專題報導
從北到南,越來越多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孩子,這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未來不能重來,他們不信任現在的學校教育,選擇自己來教。教育主管機關則認為,在家自行教育的品質差距很大,仍需要嚴格把關,維持兒童的受教權。
台北市去年申請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有60人,今年新申請人數已增加到93人,台北縣從90年開辦以來,也從30多人申請成長到102人,高雄市也從去年22人成長到今年的40人。
台北市文化國小校長朱淑英表示,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優點,是能滿足某些領域的潛力,但若授課者的專業能力不足,主管單位就不應該放任申請案繼續執行。
朱淑英說,這兩年在自學成果發表會上,就有操作能力絕佳的學生,展示設計的機器人,也有孩子表演歌劇,讓在場委員眼睛為之一亮;這類個案大多親子關係緊密,父母陪著孩子成長,在品德教育方面也較為落實。
但也有些個案的學生,偏重觀察、植裁和動物飼養,在自然科學的物理、天文等更深層的知識卻完全沒有學到,顯示授課者專業能力不足。
前年台北市有一對父母提出3個孩子的自學申請案,委員會發現這家3個孩子分別是8歲、2歲及剛出生的嬰兒,孩子也沒有做功課的固定場所;委員會評估認為媽媽須花費很多的心力照顧兩名稚子,無法兼顧教學責任,駁回申請案。
台北縣教育局學管課長武曉霞表示,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是家長在家自行教育子女,有的是數個家庭聯合申請,多數是因不信任學校體制或者認為孩子在學校適應不良而提出申請。審核時,教育局會提醒家長,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仍應以兒童利益點出發。
曾經審查多件申請案的台北縣積穗國中校長李玲惠表示,要求自行教育子女有兩極化現象,部分是高知識水準家長,教導子女的能力綽綽有餘,有的是宗教信仰關係。家長知識水準好,比較讓人放心。至於宗教理由要求自行教育子女等,又視教派不同又有差異。
李玲惠說,這類家長安排的課程,多數是上午讀經後才開始其他學習,如果不是分量過重,委員會都還可以接受,但若單以經文為主,會要求申請者要修改課程,教育局也會每個月派老師前往訪視,申請者必須年年申請,讓主管單位仍有機會定期評估兒童接受程度。
台北市教育局說,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須經申請及通過審查,才能實施;每年有一次的成果發表或審查,若無法通過,就必須停止實驗計畫,讓孩子回學校上課。
【2005/11/04 聯合報】
- Nov 08 Tue 2005 08:46
在家自學 比到學校上課還忙 【記者李玉梅、沈旭凱、徐如宜/專題報導】 【2005/11/04 聯合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