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雪山隧道漏水引發各方關注,雖然目前漏水情形尚不嚴重,不過以工程安全角度而言,公路隧道滲水,其影響層次有二,其一為滲水影響用路人之視線及行車路滑安全;另一為隧道本身安全,包括隧道結構之鋼筋因滲水而鏽蝕會減低雪山隧道使用年限與隧道頂拱岩層因經年累月之滲水使其路徑變成地下渠道,進而使細粒料流出,鬆動已閉合之岩盤應力。
對於前者管理方式建議施設雙夾層結構,使滲水在現有混凝土面與新夾層間流動(所謂面導水)及導引為管線噴霧灑水(線導水),另一方面佈置有系統之橫向毛細排水管(排水)匯集後往隧道兩側集中貯蓄利用並補注地下水,如此地下水文循環可適當恢復並解除隧道本身所承受滲水壓力,再配合結構體之裂縫補強才具永續利用與安全意義。
雪山隧道漏水主因為該隧道穿越豐沛山區地下含水層,此含水層之集水區範圍廣闊,且地質變化複雜包含剪裂破碎帶與膠結良好之岩層。依一般經驗,以雪山隧道上方最大覆土深度達七百五十公尺來換算,若上述集水區下雨後雨水在地表下滲透,最快約三個月即可滲透到隧道上方,因此有可能七月份以前之降雨遲至十月份始流入,甚至終年不斷,此亦是台灣山脈成為永續水資源「綠色水庫」之重要原因。
就水資源利用觀點,此皆為大地過濾後之乾淨水源,應設法保留;另從防災觀點,該長隧道內因車多引擎排放熱氣易引發煙囪效應高溫等問題,正可利用此水資源導引佈設導水管定時噴霧,一釋放地下水壓,另可降低隧道內溫度同時作為發生火災時第一時間之消防用水。
總而言之,該地區之水資源及地下水文循環系統在雪山隧道建設前即已存在,因雪山隧道施工時已局部破壞該區水文循環特性,因此在完工後更應設法復原該區水資源循環,而不是一味防堵水流及其循環,其實終究亦無法防堵此水之入滲,因此建議國工局工程師應改變「防水」思考邏輯,而是將其適度導引及利用。
http://www.udn.com/2006/10/13/NEWS/OPINION/X1/3556489.shtml
- Oct 14 Sat 2006 10:43
堵不住…善用雪隧水資源 【2006/10/13 聯合報】【陳賜賢/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台北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