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民進黨的邏輯,只要認同台灣,你就是「台灣人」。只要還留有中國認同,你就是認同敵國的「中國人」。一邊是中國,一邊是台灣(指中華民國或獨立後的台灣國),文化與血緣可以相連,但「國族認同」不容錯亂。

表面看來,這說法具有一定吸引力,因為兩岸分治已久,台灣住民不分先來後到,都已把台灣當成是某種政治共同體。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台灣人民的自主意識,很難化約成某種純粹的國族認同。

吳乃德教授曾援引調查研究指出,台灣人民不分省籍,早已發展出某種「政治社區」意識。這是長期生活於同一社區,共同的歷史記憶所凝聚出來的一種自主意識。它要求台灣自主,反對大陸硬上,但對統獨仍持開放態度。

吳乃德指出,這種自主意識並不等同於台灣民族主義。因為約有一半左右的本省人,而不只是外省人,依然懷抱著某些中國認同,且不排除終極統一。但另一方面,「不論是外省人或本省人的中國認同,都不是『非統一不可』的中國民族主義」。對部分綠營朋友來說,以上分析暗示著台獨、台灣民族主義及去中國化運動來日方長,不能硬幹。蓋許多本省人就和外省人一樣,雖具政治自主意識,但在「國族認同」問題上,卻也同樣「不夠堅定」。

然而,換個角度看,既然台灣人民已具有高度政治自主意識,那民進黨何不放棄所謂的國族認同政治?又為何以「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等說詞,去挑起支持者的憤恨?國族認同政治,不正是當下族群衝突的元兇?這整套糾纏於國族符碼的民粹政治,及其所挑動的族群情緒,又真是台灣人民需要的嗎?

許多綠營朋友聲稱,光是自主意識還不夠。因為政治自主的、民主的台灣,還是有可能與中國大陸和解,而這是他們難以忍受的。他們堅稱,沒有某種更死硬的國族認同,台灣人民很容易被統掉。但這看法正確嗎?

九一五那天,大家都看到了施明德下跪的那一幕。當時施明德說:「今天的意義,是台灣人民已經向全世界宣示,我們台灣人民絕對有能力掃除貪腐,捍衛我們的民主,捍衛我們的人權,捍衛我們的和平,捍衛我們的安全,捍衛我們的公義」。這,並非民意調查所能呈現出的自主意識,而是出於對進步價值的堅持與實踐,所展現出的一種「進步的自主意識」。

這種以進步價值為根基的自主意識,顯然不等於台灣民族主義,也不等於主張去中國化(無論如何理解「中國」)。「進步的自主意識」之所以可貴,正因為它堅定捍衛反貪腐、民主、人權、和平、安全與公義等進步價值,也正因為它擺脫了國族認同的無謂糾葛。試問:這不正是台灣人民的最佳立足點,既有助於深化台灣的民主與進步,亦有利於促進兩岸和解?正因為答案是如此明顯,近年來民進黨所不斷操作的國族認同政治,實已在紅色浪潮中步入黃昏。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558090.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