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十三日報導,樂聖貝多芬一本樂譜手稿在銷聲匿跡一百一十五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今年七月費城市外巴默福音神學院的圖書館館員希瑟‧卡波清理一個檔案櫃時,在最下層找到可能是音樂學上多年來最重要的發現。

卡波女士發現貝多芬「大賦格曲」鋼琴版創作原譜,這是音樂瑰寶,而且是樂聖的手稿。這本樂譜共有八十頁,大部分用褐色墨水書寫。樂譜上註解密密麻麻,還有很多刪改,有些地方筆力遒勁穿透紙面,貝多芬加註晚年日期處就是如此。巴默福音神學院將於十三日展出一個下午,蘇富比訂十二月一日在倫敦拍賣。

作曲家的手稿是無價之寶,它透露作曲家創作的方式。這本樂譜是貝多芬最後的作品之一,創作時間在他全聾以後。它不僅記錄他最深層的思想,最完整透露他創作的方式,也說明他對自己的要求。這首「大賦格曲」本來是弦樂四重奏一部分,當時飽受冷落,他顯然很希望它能流傳後世,因此改寫鋼琴版,愛樂者在家裡就可以彈奏。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音樂學教授克拉默說,這本樂譜是它在一八九○年買賣轉手以來,拍賣市場出現的最長、最有分量的貝多芬樂譜。據蘇富比說,上次發現貝多芬珍貴樂譜是在一九九九年,英國一個私人原稿收藏中找到先前不為人知的四重奏一個樂章。

新發現的手稿也是貝多芬將自己作品改成鋼琴版的少數例子之一,更是鋼琴版「大賦格曲」唯一的完整源頭。

更重要的是,這本樂譜可能透露貝多芬對這首「大賦格曲」的想法。這首作品在音樂界擁有近似神話的地位,史家對它推崇有加,有人說它是「鉅作」,有人說它是「交響詩」,有人說它的成就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終曲及巴赫的「賦格的藝術」相當。



2005.10.14  中國時報
貝多芬「大賦格」手稿 拍賣
鍾玉玨/紐約時報十三日報導

美國費城一名圖書館員七月整理檔案櫃時,無意間發現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大賦格」樂譜手稿,是音樂界多年來最重要的發現。

這本厚達八十頁的樂譜是為鋼琴演奏而寫的大賦格。蘇富比拍賣公司認為,這本樂譜一直由貝多芬保留直到他過世,自此下落不明。貝多芬在樂譜上加了一堆註記,塗塗改改也不少,有些地方因為揮筆使力過度,紙張還破了洞。至於樂譜完成時間則是貝多芬生前最後幾個月。

樂譜消失了近一百一十五年,直到今天才在賓州的帕爾馬神學院展出,十二月一日將在倫敦的蘇富比公開拍賣,預期可以賣到一百七十萬至兩百六十萬美元。音樂人士看到手稿讚嘆不已,直說「偉大之至」。

原稿一改再改多少透露貝多芬當時的創作歷程,也印證貝多芬給人的一貫印象—挑三揀四、塗塗改改、永不滿意,不像音樂神童莫札特,往往是一氣呵成完成曠世之作。

該樂譜是貝多芬晚年之作(亦即他全聾之後),從滿紙的一改再改,不僅能深入他的思緒起伏、創作方式,多少也看得出他對自己的歷史定位非常在意。大賦格原本是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的一部分,首演後遭到聽得一頭霧水的群眾唾棄,貝多芬急了,為了讓作品起死回生,將之改編成雙人鋼琴版,希望愛樂人士能夠在家裡自彈。

貝多芬鮮少親自操刀將作品改編成不同的器樂版,大賦格是其中之一,所以彌足珍貴。此外,新發現的手稿是迄今唯一完整的鋼琴版「大賦格」。更重要的是,有了手稿當參考,更能釐清貝多芬的想法。

細看手稿後發現,貝多芬似乎豁了出去,一心想要讓大賦格寫得恰到好處。從他直接畫掉整小節音符,看得出下筆快而有力,至於東一塊西一塊的墨漬,足見他等不急墨乾就急著拭掉。懶得拭掉的,就直接寫「aus」(表示不要)。

貝多芬也不怎麼在意音符在五線譜上的間距,筆跡顯示他心浮氣躁,亟於寫下自己的音樂。有一頁甚至是把撕下的樂譜直接用紅蠟黏上。

有些地方看得見數字,指示彈法。蘇富比的音樂手稿分析專家羅伊說,這表示他自己彈過,這本大賦格手稿實在非常「有人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