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古史當中「大禹治水」這件事,不論是在正史的記載中,或是在民間的傳說裡,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傳說禹治水十三年,櫛風沐雨,三過其門而不入,且導至自己「腓無胈,脛無毛」。而正因他治水有功,後來才能夠登九五之位。

  以上的敘述,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可是,仔細想想,為什麼禹會為舜所用呢?據《史記.夏本紀》載,舜的父親是鯀,而在《尚書》和《史記》中,都有著帝堯以鯀治水,然鯀因治水無狀,而遭舜「殛於羽山」。也就是說,舜對於禹而言,有著殺父之仇。既然如此,禹又怎麼肯幫舜做事呢?

  或許會有人說,舜之所以殺鯀,是因為鯀治水不力,何況,在《史記》中也有記載,當舜殛鯀時「天下皆稱是」。的確,舜的作法,不論是在道德或是在法令來說,都站得住腳。可是,別忘了在《孟子》當中,曾有「瞽叟殺人,舜棄天下負其父逃於海濱」的推測;在《論語》當中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的記載;在《左傳》「祭仲殺雍糾」一事中,雍姬之母也曾說:「人盡夫也。夫一而已。胡可比也。」而這些記載,都代表著早期儒家的那種「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近乎絕對性質的孝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禹對於舜應該是痛恨之極才是,又怎麼會為他所用呢?

  當然,或許禹本人的思想,不是所謂儒家的思想也不一定。然而,我們今天能夠得知禹的事蹟,是從《尚書》而來。而《尚書》是公認的儒家六經之一,要說《尚書》當中所表達的,不是儒家思想,恐怕說不過去。

  更有趣的是,在《尚書》中,寫到四岳推舉禹來治水時,禹的反應是「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然而舜卻曰「俞。汝往哉」,而在《史記》中,又補了一句「禹傷先人父鯀功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慮。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從這兩段記載中,我們固然可以解釋成禹的謙虛、禹的辛勤,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可以視為禹並不願意接下來這個工作,而且禹害怕會像自己的父親一樣,遭受殺身之禍呢?

  因此,個人以為,禹之所以會受舜所用,或許真有部份是因為「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期待能夠幫父親雪恥。但是,那種「不得不為」的成份,恐怕也不少。畢竟,在那個可以算是天下大一統的時代當中,是不能像孔孟一樣周遊列國,而是只能像賈誼一樣,君主要你去那裡、做什麼,你就必需去那裡,做什麼。當然,他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學許由、務光一樣隱居,可是,他始終沒有怎麼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