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各位談談《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黃帝的一些事情,由於準備時間較為匆促,又因為一些關於黃帝的史料較缺乏,所以一些觀點僅止於筆者個人蠡測,或僅提出一些個人觀點與各位分享,日後若有時間,在行蒐集更豐富的資料佐證。

  本紀,是專記帝王的篇章,一般以為將五帝本紀放在第一篇,是有一種傳承的作用,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因革」,是一種繼承的傳統。可是,黃帝的時代距史遷年代久遠,太史公又是如何知道黃帝的事蹟?當然是從資料或口傳中得到的,可是這些資料的原始資料又是從何而來的?是真的有這些史實的發生嗎?如果有,為何目前最早的紀錄是《左傳》《國語》,而且幾乎都出自姬姓人之口?如果沒有,那麼這些傳說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據一些學者的說法是:黃帝的事蹟稷下學者們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或是為「皇天上帝」一辭的演變,換句話說,就是以為黃帝其人,是古代太陽神崇拜的演變或延伸。那麼,黃帝其人是不存在的嗎?

  筆者以為黃帝應該是有其人,但是他的事蹟也和一般英雄崇拜一樣,總是會受到人民的添油加醋,這是應為人民希望他崇拜的英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所致。所以,真實的黃帝應該是一個部落社會的酋長,由於部落的強大,而成為週遭部落的共主,而其所統治的範圍並沒有如史記說的那麼遠。

  在將黃帝從神話中崇高的地位中拉了下來後,我們要再來探討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先來討論為何太史公的五帝系譜是從黃帝開始而非少典?據輔大鍾宗憲老師的說法是:

「…就中國第一部通史而言《史記》就黃帝捨少典,說<五帝本記>歸祖於黃帝的原因是為了穩定剛剛統一的大帝國的民心。…不如說是司馬遷所見聞的材料可能即是如此。」

「為穩定民心」的說法,似乎是不必要的,因為史遷傳史的目的是為了要「窮究天人」,所以說這個說法似乎是不必要的。至於後者,「司馬遷所見聞的材料可能即是如此」,這個說法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我們倒不如換句話說,司馬遷手中關於少典的資料很少。可是在這裡我們又可以發現一個新問題,就是為何少典的資料這麼少?筆者以為,可能是少典擔任酋長時,其部族尚未強盛,所以紀錄較少;可是,在這裡又出現一個問題,據《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僑氏,生黃帝、炎帝。」但是我們看一看史記中的記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而神農氏弗能征。」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若黃帝與炎帝皆出於少典,那這裡的炎帝並非是神農,若是神農的話,則少典可能是神農氏一族,如此才可以解釋國語的少典生黃帝、炎帝。不然,便是兩者資料其中一個有誤;或以為黃帝一詞和炎帝相同,是世襲的地位稱號,我們所熟悉的是一位姓公孫,名曰軒轅的黃帝,而少典所處的年代則在伏羲氏的時代,這樣不僅可以解釋兩本書的差異點,也可解釋炎帝時代,黃帝軒轅氏在這個部族的身分,而筆者以為這個身分應該是諸侯國酋長兼炎帝的輔政宰相之類的角色,如此一來,黃帝才有可能代炎帝討伐諸侯。

  另外,筆者要提的一點疑問是,「五帝本紀」中所載「軒轅之時……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三戰,然後得其志。」這一段紀錄有一點像商周之際,殷商朝廷與西歧國的關係,這裡的紀錄有一點像是經人有意識的據此而改編或創作出來,而被史遷援用的史料。這一點是我們在看這一篇所要注意的。

  最後,由於筆者在閱讀這一篇文章時,,因為太史公在寫這一篇的時候,是用一種較人文、較理性的精神去創作的,但是,由於資料的缺乏,使得司馬遷無法用非常理性的手法去創作,僅能盡力融合二者,使五帝的傳說不至於太離譜,但是這反而使得上古傳說失去了原貌而顯得唐突。也因此使筆者在閱讀這一篇文章時,產生很大的疑問,如關於黃帝部族的圖騰問題、蚩尤在上古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在在都使筆者產生很大的疑問,而這些問題都非筆者一時之間能夠解決的,目前僅能提出一些較原始的問題與各位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