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歷史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的國民教育中,歷代政府都相當注重培養國民的國際化意識,致力於為培養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日本公民而構建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而戰後日本文部省多次制定和修改具有教育教學的綱要性文件《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將這個意旨充分表現出來,日本的中學歷史教育觀中有典型體現。從總體上看,日本的中學歷史教育是符合教育國際化方向的,努力從全球化角度解讀世界歷史和日本歷史,其理論基礎和思路軌跡與現代化理論相吻合。但是,由於部分日本人在如何正確認識歷史責任等問題上出現偏頗,於是一些日本歷史教科書出現掩飾、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現象,這導致在日本的歷史教育理念與實踐中存在著與其總原則、尤其是現代化原則相悖離的矛盾現象。

在中學的社會學科注入「國際化」理念

日本中學歷史教育中強調的「國際化」理念就是現代化理論中的全球化概念。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是從全球化、又首先從經濟一體化開始,進而出現世界不同文化的交匯與碰撞,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最後達到相互認知與理解。這個歷史過程是一個交往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間充滿著人類與專制主義、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的血腥鬥爭。民主化與工業化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從來就不可能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內獨立地形成,也從來不可能在無視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存在中確立,更不可能在野蠻的、稱霸的、摧毀異文化的過程中傳播。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最新考古結果顯示,佛教很可能於公元初從海上傳入中國。

新華社報導,中國文物專家日前在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發現一處銘刻,確定摩崖石刻的雕刻年代為公元六十一年,比原先認定的年代,提前一百多年。專家認為,這一發現顯示,佛教可能於公元初就從海上傳到中國。

孔望山摩崖石刻發現於一九七九年,依山就勢浮雕而成,分布在長十七公尺、高八公尺的褚黃色崖壁上,共刻像一百多個。發現之初,專家推算這處摩崖石刻為「東漢桓、靈之際的歷史遺存」,比築於建元二年(公元三三六年)的敦煌莫高窟還要早兩百多年,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馬史詩「奧德賽」描述古希臘英雄尤里西斯漂流十年才回到家鄉伊薩卡,英國一名業餘考古學家廿九日表示,他找到伊薩卡的真實所在地,就是和觀光勝地塞法羅尼亞島相連的巴利基半島。

很多專家早先認為,希臘西方的伊薩基島就是伊薩卡,但伊薩基島的位置和地貌與荷馬筆下的伊薩卡不符,學者一直困惑不解。

英國管理諮詢師畢托史東在倫敦開記者會表示,距伊薩基島不遠的巴利基半島,「最有可能是尤里西斯的故鄉」。他說,伊薩基島其實是荷馬書中提到的另一個島嶼杜利瓊,而不是伊薩卡。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日本正在積極申請進入聯合國常任安全理事國,因此立法委員高金素梅日前率團,前往紐約聯合國總部及日本駐紐約總領事館抗議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原住民的暴行。針對殖民時期的不公不義進行正當的抗議,本來就是台灣去殖民化進程的必要手段,理應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隨著諸多政治力的介入,這場抗議活動反而凸顯出台灣離去殖民化的道路,反而更加地遙遠。

基於歷史情結與政治現實,日本入常反對最力的就是中國與韓國,而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則最為支持。因此儘管日本殖民體制的剝削與宰制鐵證如山,藍綠僑團卻有著相當分歧的反應。尤其是泛綠僑團選擇忽視台灣遭到日本殖民歷史,此誠可悲。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00年前,澎湖七美已經出現專業製作石器的產業聚落;這些石器很可能越過台灣海峽,與台灣西南部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史前人類交易。

史前博物館館長臧振華在1983年發現澎湖縣七美鄉「南港遺址」及三處石器製造場。澎湖縣政府今年委託臧振華進一步挖掘,結果發現大量細繩紋陶文化時期的陶器碎片、石器和貝塚。

挖掘報告指出,史前人類為了石材資源需求,遠赴七美拓殖和占居,推測石器製造業是當時七美島史前人類的生活重心。在細繩紋陶時期,七美島玄武岩石料開採達到高峰,產品超出七美島本身需求,當時很可能有一個跨海運往台灣西南部的區域石器供應中心,之後不知為了什麼原因終止。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搶救岌岌可危的惠來遺址,台中民間人士最近發起「搶救惠來遺址市民聯盟」,將把學界看法印製成說帖,要求政府指定惠來遺址為保存區,進而在現址設城市歷史博物館。

距今1千至4千年歷史的惠來遺址,是目前台中地區發現距今最早、文化層延續時間最長的遺址,但此一遺址自3年前發現以來,歷經發掘、研究,迄未指定為遺址保存區,外界盛傳台中市府將出售地價市值15億台幣的惠來遺址。日前惠來遺址發生竊賊、野狗闖入破壞出土文物及先人遺骸的意外,更使得惠來遺址保存與否的議題白熱化。有學者甚至將之喻為「文化的921大地震」。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表示,惠來遺址是台灣現有遺址中,罕見位於市中心的遺址,比一些位於山中或偏遠地區的遺址容易親近得多。其考古遺址價值早已超越15億市值,如果為了經濟的理由犧牲惠來遺址,讓人萬難接受。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佳嫻在我另一篇文章〈同化的同床異夢:在文明化與皇民化之間〉的迴響中提到,這一期的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 2005),罕見地製作了一個台灣歷史專題。有三篇文章涉及日治時代,一篇涉及荷蘭時代,還有一篇是在談台灣的認同追索的過程。除了一篇是中研院近史所的外籍學者之外,其他都是歐美漢學界的研究成果……。

這篇文章,可算是回應佳嫻及以這份期刊的研究。因為該期刊三篇論及日治時期的論文,就有兩篇是探討日本殖民政府的理蕃政策;一篇是日本理蕃官員和原住民女性的政治婚姻,一篇是日治初期台灣山區的經濟開發。透過殖民史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殖民者的理蕃政策在霧社事件之後出現了改變。在日據的前半期,霧社是統治者在理蕃政績上相當引以為傲的模範地區。然而一九三○年所發生的霧社事件,卻徹底粉碎了殖民政府的統治圖像。事變的鎮壓行動結束後,總督府針對此次事件所完成的調查報告與官方檔案中,對於霧社事件的發生始末與責任歸屬,多是歸因「兇蕃」的野性。藉由這些史料可以發現,當時的歷史詮釋權完全是掌握在殖民者手上。從而,霧社事件的真相在日治時期被層層的迷霧所籠罩,一般台灣人根本無法獲悉確實的面貌。最近十餘年來,霧社事件的歷史迷霧逐漸被解除開來。透過小說、電影、訪談記錄等各種文本的再現,我們也得以重新檢視這段歷史被呈現的過程。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基隆市三級古蹟白米甕炮台的兩處歷史建築監守衛舍和庫房,經國有財產局以低價賣給私人,最近買主將這兩處歷史建築,準備各蓋5層樓公寓出售,「雞籠文史協進會」特發起文化入股,希望籌款購地,搶救這兩處歷史建築。

這兩處歷史建築和白米甕炮台古蹟是同期建築,白米甕炮台建於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按理也應屬三級古蹟。但這兩處為何沒在三級古蹟行列,而只列為歷史建築,據了解,係因市府民政局於民國七十六年編定古蹟時,未將監守衛舍和庫房列入古蹟,而文化局接管後已來不及補登錄,才列入歷史建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上第一個共和政府、地中海古文明「呂西亞同盟」(Lycian League)曾深深影響美國憲法的制定,其所在地位於現今土耳其的帕塔拉鎮,過去亞歷山大大帝足跡曾停留過,耶穌使徒保羅前往以弗所途中,也曾在此駐錫。然而該城千百年來埋沒於風砂,直到最近十五年,經由土耳其與德國考古學界的努力,才再現它堪比特洛伊、白加孟或以弗所的風采。

美國制憲的經典闡釋文本《聯邦論集》當中曾兩次提及呂西亞同盟,一次由漢米爾頓,另一次則為麥迪遜,所以指稱呂西亞同盟的歷史曾影響美國憲法,殆無疑義。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可以賣嗎?可以!其實很多人在賣歷史,只是賣過了,自己還不知道;有的人卻是在賣蓄意扭曲了的歷史,卻又騙說是真貨。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全部過程。人憑這個過程留下來的痕跡去認識歷史。人為什麼要認識歷史?因為歷史是人類經驗的總匯;其中有可為現實人生服務的「寶貨」。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即在發掘這類寶貨。

歷史有三個層次:事實、事理與價值。歷史事實是最基本的部份;事理是從事實中找出來的,不過,事理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情形;事理上面的一層即是價值,不過,價值是人賦予的,所以有很重的主觀性或相對性。但個人或團體(包括國家)的成長,是一個選擇價值的過程。而歷史價值卻是選擇價值,主要且豐富的來源;從這裡選取的價值即前面所說的「寶貨」。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一位終身致力於台灣文獻及歷史研究的百科學者會面,談到這幾個星期來有關台灣史觀的熱門議題,他難掩一臉的無奈和落寞,原來四、五十年勤奮搜讀、踏查、推敲、考證的學術勞動,比不上一個政客或一個普通的外行人政治性的宣傳,形勢和民意走向似乎更能決定歷史的詮釋。

這樣的結果,對長期習慣於某種特定史觀的人來說,無論在理智和情感上,都是一件殘忍的事。幾天來上街頭、丟雞蛋、割喉嚨、衝突互毆的情事層出不窮,對早已因選舉而劍拔弩張的族群關係而言,無異是火上加油。有人說,台灣內部的撕裂,已經滲透到骨子裡面去了,他們甚至作出了一些悲觀的預言。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大綱草案出爐,日來話題集中兩處:一是因開羅宣言延伸而來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爭論;一是分列中國史、台灣史兩冊引起割裂歷史的評論。然而,這兩項爭議非但不是重點,而且還是過度牽拖的政治反應。

首先要搞清楚,這是一份銜接九年一貫學程的新課程大綱。放在教科書市場開放的前提下,這份大綱是針對教科書撰寫者以及老師授課的原則性綱要,亦即是一種選題。受限於上課時數,大綱以通史概念選題,避免重複國中階段線性時間敘述的課程,進一步擇要深入,並非定於一尊的歷史論述。在一綱多本的結構和多元學習的管道下,教科書作者怎麼編寫、老師如何分析說明,各級歷史科考試怎樣出題計分,學生如何理解判斷,還有極大的空白。說難聽一點,台灣十年教改始終無法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習慣,單憑一份大綱就走向台獨,恐怕太高估它的政治效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大鐘寺文物市場的地攤,日前驚現一把價值連城的越王勾踐劍。劍身嵌有鳥篆體「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兩行共八個金字,未見銹痕,鋒利依舊可裁紙。

昨天北京晚報報導,這把長五十六公分的劍上嵌有鳥篆體「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兩行共八個金字;劍身紋飾為菱形暗格紋,劍格兩面一面鑲嵌有綠松石,另一面鑲嵌著青金石,劍首飾有十二道同心圓。

專家表示,這樣裝飾在先秦古劍中常見,更可貴的是,整把劍全身至今不銹,鋒利依舊可以裁紙。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幽居敦煌鳴沙山崖壁洞窟內的諸佛菩薩,因敦煌生態環境的自然變化,與遊客人潮不斷湧進的重重壓力,莫高窟正面臨著千百年來最嚴峻的「文明浩劫」!

七月盛夏,氣候乾燥的莫高窟,在晨曦間飄散著微風細雨,鳴沙山的流沙愈顯澄黃。這座舉世聞名的「牆壁上的博物館」,在兩岸藝文界人士的見證下,再現千年佛教經典藝術的輝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據載鄭和的「寶船」是一艘長約138公尺、寬約56公尺的巨艦,無疑是當時最大的木造船,但也有資料顯示尺寸過於「誇大」。國立歷史博物館今起推出的〈鄭和與海洋文化—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展〉就向比利時國家海洋博物館出借十艘清朝工匠製作的船艦模型,這批模型當初跨洋到歐美展覽,後來落腳比國,是此次展覽最受矚目的展品。

鄭和(西元1371~1431年)是古代傑出航海家,他於明永樂三年到宣德六年間先後七次率領2萬7000多人組艦隊,遠航到今東南亞、南亞印度洋等地域,航跡最遠曾達今東非肯亞海岸。史博館這次聯合吳京文教基金會、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主辦,將以「鄭和下西洋史跡」、「海上絲路」、「古代航海科技」三主題來介紹鄭和。

比利時國家海洋博物館長瑞塔嘉隆(Rita Jalon)也隨船模來台,1904年美國路易安那舉辦萬國博覽會,清朝政府首度以官方身份參與博覽會,請工匠打造125艘中國船艦模型。美國展覽結束,比利時列日市(Liege)想借展,願意提供運費,但條件是展品能留在比國收藏。這批船模後來被海洋博物館館長發現,125艘均破損嚴重,修復後僅餘85艘,成為比利時國家海洋博物館收藏。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四五年巨變下的台灣,年頭是日本徵兵,美軍大轟炸;年尾是國軍來臨,開始大接收;年頭是鄉下躲空襲,黑市找食物;年尾是農村偷殺牛,來年沒牛耕。光復時,台灣人夢想出頭天,接收後,風雲變色無法無天。這是一段又鮮活又荒謬,又悲哀又壯烈的歷史。你不能不注視這一年,因為,這是被壓抑五十年之後,台灣唯一的一次,充滿純真的夢想,美麗而混亂的青春!本文透過當時唯一的報紙:台灣新報,從市民生活的觀點,凝視這轉變的瞬間。

燒夷彈的春天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台南醫生吳新榮在日記上寫著:「今晨八時,收音機廣播全島空襲。新年早早,就從空中來拜年。躲於防空壕,聽砲聲隆隆,擔心魚塭與昨日出發去屏東的父親。看來今年又要生活於空襲之下,吾人非活過這一年不可。」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桃縣文化局計畫將桃園忠烈祠社務所轉型為地方文化館,意外挑起「仇日」、「媚日」歷史情結。由退役軍人及將領組成的團體,八日公開反對走回「日本原味」,說到激動處還揚言要敲掉這棟歷史建築。

文化局長謝小韞澄清,文化局是站在古蹟維護與再利用,才會提出地方文化館概念,絕對不是大力倡導日本神社,親日媚日帝國主義。事實上,不論先前的神社或今日的忠烈祠,建築本身不能脫離殖民歷史的事實,怎樣找出新的文化意涵?才是桃園人最該重視。

「桃園神社─殖民歷史文化館(名稱暫訂)」是桃園縣8個地方文化館家族中一員,83年經內政部核定國家三級古蹟,為縣內10大古蹟之一。該館舍也是全台灣唯一保存日本神社建築工法最完善的一座建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天津大學一百一十周年校慶,天津大學近日派人來台,尋找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發出的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文憑。

中新社報導,天津大學十月二日將慶祝一百一十周年校慶,在廣邀校友相聚的同時,他們也正在尋找這張北洋大學發出的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他們在台灣找到當年獲得這張文憑的法學家王寵惠的兒子、建築設計大師王大閎,但找不到文憑。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侵華戰爭 日本兵日記寫實【記者王震邦/台北報導】 【2005/09/09 聯合報】

抗戰初期,日本兵荻島靜夫收到總動員令入伍,隨軍開進上海戰場,民國29年回日本。但他拍的兩百多張照片和20多萬字的日記卻留在中國,直到68年後出土面世。

荻島靜夫的日記和照片,去年輾轉賣到文物收藏家樊建川手中,被視為珍寶。今年8月,中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將「荻島靜夫日記」出版,台灣立緒出版社取得中文繁體字版權,下周將在台灣出版。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