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台灣史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兩百五十年前,雄据中央山脈的布農族與居住在台東平原的卑南族,因爭奪延平鹿野高台獵場,展開了大約一百六十年﹣一百八十年的馘首戰役;直到一九三九年,才由卑南族大頭目馬智禮﹝一八八七-一九六六﹞出面化解,他是位祇具漢族血統的大頭目,以智慧和真誠化解了不共戴天的世仇,雙方歃血為盟互結金蘭,願世代子孫互稱兄弟,永遠不把刀口指向對方。

馬智禮早年出入叢林狩獵及馘首,身手敏捷一身是膽,一生共獵得雲豹十三隻、黑熊、水鹿、山豬無數,可謂戰功彪炳,連號稱中央山脈之王的布農族勇士都甘拜其威名。馬智禮精通日語、河洛語、卑南族、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及魯凱族語言,其折衝樽俎、公正無礙深獲肯定。

在一九三五年之前,日本政府都默許馬智禮所屬部族,由花蓮富里收租至初鹿,在當時台灣東南半壁的原住民社群中,馬智禮是一位聲名遠播、號令如山、一言九鼎的大頭目。在台灣原住民社群歷史中,他更是位永遠令人尊敬懷念的大頭目。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逢二二八「六十周年」紀念,當年事件現場目擊者的周青(見左圖,白德華攝)說,國民黨如真要反省,就應徹底平反受難者。此外,他說,當年事件主因是反貪,省籍族群對立是被有心人士操弄;況且,事件發生後幾天,延安《解放日報》還撰文支持二二八,稱其為台灣自治運動。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談談當年為什麼會目擊和參與「二二八事件」?

答:二二八時我在現場,第一篇報導是我寫的,是台灣所有媒體在第一現場唯一的記者。當時好多人要搶這新聞,搶不了,因我在現場,誰講真話講假話,我看得很清楚。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到了228,藍綠陣營都在炒作228,高中歷史老師看了搖頭說:「別再消費228了!如果還在炒作族群問題,並沒有記取228的歷史教訓!」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黃春木感嘆說,「利用228來達成政治目的,不是反省228的應有態度」,他在課堂上教學生超越228,以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來回顧228,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與困境並提出批判─有權力的政府要有較多的反省,擔負更多的責任,當年的政府當然要道歉,但不是繼續製造族群對立與仇恨。

各種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都以一、兩頁的篇幅圖文並茂介紹228歷史。一個學期不到20節課的歷史課,台北市建國中學的歷史老師都會用二到三節課,來講授這段歷史,可見重視。且老師常以本土作家黃春明祖孫三代的故事,讓高中生去思索「族群問題」和「國家認同」背後的歷史因素。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媒體關注扁政府去中國化與正名的歷史意識形態爭議時,你是否發現週邊更多無法登上檯面的草根歷史也漸漸被剷除。

筆者日前經過大同區發現週邊有許多都市更新建案,發現許多具歷史價值之建築在都市更新的口號下一一被推倒。參詳日前郝龍斌市長對於大同區的選舉政見其主打都市更新計畫,其具體政策方向乃延續馬英九前市長路線,以都市更新與經濟活化之名,規劃在地的都市想像。從百年校史大龍國小舊校社計畫拆除重建,到日治時代蘭州街派出所、孔廟圍牆拆除到近日都市更新等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對於在地歷史社區與草根歷史聚落的獨斷與漠視。

大同區的延平北路(日治時稱太平町)乃是日治時期台籍人士聚集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六○年代執政者主導的都市更新,因為大同區位處都市邊緣,在台北都市擴張時逐漸邊緣化,臺北橋高架陸橋與中山高速公路延伸橫跨過延平北路,切斷原本連結一起的都市聚落,醜陋的水泥高架橋穿越與環河北路快速道路的切割,親水景觀與傳統聚落功能被破壞殆盡,高架橋等交通建設將人潮從大同區頭上經過,直接進入台北市區,此規劃註定使大同區人口流失與經濟沒落,現在臺北橋派出所旁,仍可以看到六○年代都市計畫前華麗的日治時代診所建築,隱沒在水泥高牆旁。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二百多年歷史的阿美族「太巴塱祖屋」,去年重建完成,祖屋柱子訴說部落祖先的故事,夫婦生下了全身發光的「太陽之女」,海神之子愛上她,發動洪水強娶。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即將完成的台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靈魂圖像》,記錄阿美族近兩百年歷史的「太巴塱祖屋」重建經過。太巴塱祖屋去年年底重建完成,已向花蓮縣政府登記為文化景觀,剛獲審查同意,即將報文建會完成審查程序。

台灣日治時代的文獻提到,太巴塱祖屋是阿美族房屋裡唯一有雕像的房子。阿美族祖先從山上遷移到太巴塱沙克沙堡,再遷移到現在的花蓮縣光復鄉富田村太巴塱部落,已傳到五十幾代,古屋歷史近兩百年。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紀錄片「綠的海平面」巡迴播映,使我開始注意台灣少年工的問題。後來看張良澤回憶錄,提及他叔叔當年已知無法逃避兵役,遂以志願學徒出陣,當戰鬥機裝備員,不過連飛機都沒摸到,日本就戰敗,之後留日不歸。這也算一種少年工了,張良澤會致力為台灣少年工奔走牽線,大概也因有這一層背景在吧。

有次在圖書館借書,瞄到「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一書,立刻借了此書。作者陳碧奎當初是陪弟弟去學校才有唸書的機會,後在學校老師的遊說下,終獲得父親首肯,唸至小學畢業。也因此,當他看到有少年工這個半工半讀的機會時,便自作主張,偷爸爸的印章去簽同意書。在日本的日子,就如「綠的海平面」所述。更令我印象深刻是他戰後回台灣的際遇。

戰後的台灣,因推行國語,讓在日本時代仍算風行的漢文逐漸沒落,原本在漢塾教書的陳碧奎也漸漸招不到學生,因而跑去羅東從事木材生意,這是充滿危險的一種工作,意外不斷,甚至還曾在暴風雨的激流中,冒命搶救老闆的木材。隨後跑去更加危險、辛苦的礦坑工作六年多,目睹同事一個一個死於礦災,自己也經歷過幾次九死一生的險境。最後終於離開礦場,來到台北從事木材加工業。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五、六○年代的玩具大都用插畫來表現,所以各式各樣的風格和畫法真的是琳瑯滿目、百花齊放。這兩個鐵皮玩具造型和顏色上都非常的漂亮可愛有趣。直升機上的每個窗子都畫有一個乘客,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騎三輪車的大頭男孩是非常有名的玩具,到現在還有復刻版在賣。◎圖片提供/太陽臉

◎太陽臉

今天是大年初一,別忘了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拜年喔!今天浮世繪也特別準備了曾經陪伴他們的好東西,讓大家回味一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看似粗糙的玩意,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幸福是什麼?快樂在哪裡?這些曾經為人們創造難忘童年、美麗記憶的小玩意,是連LV、Prada、iPod都無法取代的無價之寶。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內灣戲院,昨日新竹法院開庭審理,一度陷入僵局,法官以讓戲院完整保留,雙方各退一步,獲得雙方同意,並接受法官建議每坪10.5萬元,總計245萬元,由內灣戲院地主黃昭智向另一地主曾彩保購得畸零地、使用權。

當雙方達成和解、完成協議內容時,讓全程旁聽、關心內灣戲院保存完整性的竹掃帚聯盟文化界人士,忍不住當庭鼓掌,稱讚新竹地方法院的法官是了解文化的法官。3位法官聽到掌聲,不僅沒有制止,還忍不住笑出來。

法官扮和事佬 文化界鼓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中國時報》於元月2日刊出有關家父黃子正歷史故事的專訪〈末代皇帝生命交給台灣御醫〉之後,許多朋友跟我見面時,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前清時期,皇帝御醫是朝廷命官,地位崇隆,到了滿洲國時代,為什麼末代皇帝溥儀會找一個台灣人當他的御醫?

我的父親黃子正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溥儀內心對日本人的恐懼。要把這個歷史故事說清楚,必須先暸解三位關鍵人物,第一位是他的私人醫師,家父黃子正,第二位是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第三位則是關東軍派在他身邊的聯絡官吉岡安直。先談家父。我家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居住在大稻埕一帶。先人在台、閩兩地從事經貿。傳到第四代,我的曾祖父黃水性在台北市迪化街蓋了一棟長條型的閩南式建築,台語稱作「竹篙厝」,前面是商店,後面作為倉庫。當時,從福建來台的商船,可以沿淡水河航行到大稻埕,卸下來的貨,儲存在屋後倉庫,商品則在屋前店面待價而沽。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震後五日,人潮不減的夜市,再沒有海嘯、地氣、天光、餘震等謠言,又彷彿只是猜疑,隱隱約約,天地有些位移。彷彿小城從未出事,攤商正常地上工,人民百姓擁塞著市井,買氣一樣地活絡。

「規模六以上,兩波襲擊,恆春百年大震2死38傷」

──2006.12.27中國時報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田秋堇今天表示,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台北市長任內,由文化局出資拍攝「尋找二二八的沉默母親-林江邁」,內容嚴重扭曲史實,試圖將二二八事件解釋為單純由語言隔閡引起的誤會,馬英九應公開為此認錯道歉。

田秋堇(不分區)、黨籍立委蔡同榮(嘉義市)及賴清德(台南市)上午偕同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阮美姝、前中原大學教授黃守禮召開記者會。田秋堇說,長期調查二二八事件的阮美姝看到錯誤的歷史紀錄片,憂心台灣人的歷史記憶,將會被劊子手的繼承者以卑劣手段抹滅為一場誤會。

阮美姝表示,文化局委託媒體工作者楊渡製作的紀錄片,訪問林江邁的小女兒林明珠,但二月二十七日在大稻埕發生查緝私煙林江邁被打傷事件時,林明珠並不在場,且口述內容扭曲事實,指二二八事件為語言隔閡的誤會,而非外省人欺壓本省人。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史館協修侯坤宏今天表示,根據新解密的檔案,陳儀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三年多,在浙江省主席任內遭到密友湯恩伯告密,以叛亂罪死於刑場,對蔣介石而言,當時在國民黨軍隊紛紛投共之際,槍殺陳儀有殺雞儆猴的意味,陳儀對國民政府而言是「投匪叛逆」、「靠攏份子」。

十二月十日是世界人權日,國史館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檔案解密與歷史真相座談會」,針對新史料的解密,解讀二二八事件中下令鎮壓人民的台灣行政公署行政長官陳儀案的真正死因。

侯坤宏表示,陳儀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的三年在台北因涉及叛亂而被槍殺,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陳儀死在刑場?根據保密局報告,陳儀因與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私交甚深,民國三十八年派外孫丁名楠(共黨份子)持親筆致湯恩伯函,到滬謁湯,密謀京滬杭地區局部和平。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昨「時論廣場」刊載曾韋禎〈寧勿劉銘傳〉一文,提及馬英九市長自許為劉銘傳的傳人,及認為歷史對劉銘傳的評價,值得商榷。但該文似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未依比例原則評論劉銘傳的在台現代化施政,筆者特為文反駁。

首先,劉銘傳的來台任職,是一八八四年法國兵擾粵閩,威逼臺灣。清廷從李鴻章所薦,任劉銘傳督辦臺灣事務加巡撫銜。次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其後,銘傳毅然在台推行清賦,期以台地之財,供台地之用。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讚稱,清賦事業是清朝治臺施政中空前之大成果。

劉銘傳理臺期間,最大貢獻是其所推動之現代化新政。設電報線,施行新式郵政,於台北府城創辦西學堂,創設電報學堂,於府城北門外設機器局廠與軍械所;於澎湖、基隆、淡水、安平、旗后五海口,共造砲臺十座;在台南新營庄創設糖廠,以新法製糖;購置輪船,拓展航運,興鐵路……。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又進入選舉季節,回顧歷史,台灣第一場選舉早在日治的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廿二日就舉辦了,距今剛好七十一年。

一九三○年,台灣民眾黨出現路線之爭而逐漸左傾,溫和派的蔡培火、楊肇嘉、林獻堂等人退出,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以推動台灣的地方自治。一九三四年,進行了十四年、請願十五次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宣告放棄,換得台灣總督府開放街、庄協議會、市會民選。於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廿二日,進行了台灣史上首度的選舉。

這場選舉的選舉人,除了國籍、年齡、居住事實等基本條件外,還必須是年納稅額五圓以上之男性。民選之代表僅佔半數,另外半數由州知事自行遴選。這樣的民意機關,議長由街、庄長、市尹等行政首長充任,而非由議員推選,功能限於諮詢性質,無法影響決策,也缺乏制衡行政首長的機制,反而是台灣總督可以命令各級議會解散。所以這場選舉,並不盡民主。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首都政壇吹起一陣劉銘傳風,馬市長自許為劉銘傳的傳人,多次寫文章將自己直接往劉銘傳連結。最近宋楚瑜也出了一本書,名為《寧為劉銘傳》,以此宣示他參選台北市長的決心。不過,劉銘傳已為後世所過度美化,也是除了鄭成功外,少數在臺灣、中國都有極高歷史評價的人物。歷史上的劉銘傳,真的有這麼完美?這是值得商榷的。

劉銘傳在台種種治績最為人所詬病的,無非是美其名為「開山撫番」,實則是對原住民的血腥屠殺與武裝殖民,其中最為殘暴的首推一八八七年討伐卑南呂家望社之役,此役甚至動用到隔年正式成軍,號稱亞洲第一大的北洋海軍。因劉銘傳的請求,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率當時陣中最精良、甫抵國門的致遠、靖遠兩艘巡洋艦前來助陣,在海陸連番砲擊下,幾至夷平呂家望社。類似慘無人道的武力征討,或是欺詐誘殺不斷,原住民不是被滅族,就是逃離原本的活動領域,往深山遷徙。劉銘傳並將漢人移往原住民區域,剝奪原住民生存空間,也導致原漢關係的緊張不斷。胡適的父親胡傳就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留下如此嚴厲的評語:「臺灣自議開山以來,十有八年矣。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地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兇番出草。每年虛糜防餉、撫墾費為數甚鉅。明明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咄咄怪事哉!」

而劉銘傳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自強新政,其實也很有檢討空間。首先是極度地重北輕南,因湘、淮派系之爭,在劉銘傳假公濟私,捏造許多不實指控,整肅掉深獲南部士紳支持的臺灣道劉璈後,使臺灣南部士紳無法信任劉銘傳的領導,加上清丈事業的種種缺失,非但無法公平課稅以減輕人民負擔,反徒增民擾,而激起自耕農施九緞的抗官事件,深得民心的施九緞屢為民眾所掩護,始終未被官府所緝捕。因此,劉銘傳的種種新政,皆以臺北為中心,刻意忽略南部,開啟臺灣往後百餘年重北輕南的傳統。劉銘傳也無視臺灣財政之困難,建省之初,本由福建省撥鉅款協助臺灣,然種種新政耗費鉅資,劉銘傳又無法有效籌措財源,所為之新政又無裨閩省,以致於閩省協餉漸減,新政遂成臺灣財政上極大之負擔,而赤字連連。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二次大戰期間盟軍曾經發表兩次有關台灣地位的重要宣言,包括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發表的「開羅宣言」及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由杜魯門、蔣介石與邱吉爾具名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二者都是體制內歷史教學說明戰後台灣地位歸屬問題的「標準答案」,也是中華民國統治台灣正當性論述的基礎。

就其實而言,所謂的「開羅宣言」是類似一般「聲明」(statement)的性質,檔案的標題也有「新聞公報」的字眼。而「波茨坦宣言」則在標題中明示其「公告」(proclamation)的意涵,二者都不具備條約的性質。然而更重要的是,縱使不提日本,領土的轉移需要正式的國際條約作為依據,以美國為例,縱使當時真有簽署,沒有國會批准,也不具正式條約的效力。因此,類似「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不具條約效力的宣言,基本上便不能提供戰後台灣、澎湖地位歸屬的國際法效力 。雖然如此,由於在開羅會議中取得羅斯福的支持,這也是國民政府對台政策轉趨積極的重要開端。

波茨坦宣言是被認為影響戰後台灣地位歸屬的另外一份重要文獻。但是從英文來看,其名稱標明的是一種「公告」(Proclamation),與「宣言」(Declaration)用詞並非完全相似。跟開羅宣言不同的是,波茨坦宣言具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的署名。但即使署名,終究非國際法上的條約,自然不能產生條約的效力。但是,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以及主張「開羅宣言之條件(terms),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則宣示了當時美國、英國及中華民國官方對日本投降後的處置走向。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不到三個月,英國便在一九五○年一月六日承認中共政權為合法政府。

然而在宣布承認中共的同一天,英國外交部同時聲稱不會變更與美並肩「反對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並將與台灣國民黨政府保持實際上聯繫。

與國共同時打交道維持22年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十五年來,有關古巴豬灣事件的專書和文章,多得如恆河沙數,連電影都有,但很少人提到豬灣事件和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關係。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古巴流亡人士登陸豬灣的慘敗,強化了甘迺迪總統不讓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決心。

一九六一年一月甘迺迪上台後,中央情報局長艾倫.杜勒斯面告甘迺迪,中情局已擬定了一套古巴流亡人士登陸豬灣的計畫,並稱這項計畫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甘迺迪批准了這項計畫。其實,協助古巴流亡人士反攻古巴以推動卡斯楚政權的構想,最早是由艾森豪時代的副總統尼克森提出來的。尼克森的構想獲得艾森豪首肯後,即於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交給中情局負責制定光復古巴方案。此項方案由號稱「最聰明的特工」、中情局主管計畫的副局長李察.比塞爾(Richard M. Bissell, Jr.)主持。耶魯畢業的比塞爾對中情局和美國現代情報界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U-2高空偵察機。登陸失敗後,甘迺迪慨歎道:「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會想出這麼愚蠢的點子?」

古巴流亡人士於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五日從瓜地馬拉出發登陸豬灣,卡斯楚政府早已在灘頭嚴陣以待,結果一○七名流亡人士被殺,將近一千二百名被俘,古巴士兵死了一五六人。豬灣事件使甘迺迪政府丟大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近人在立碑記事時短短八個字都可以犯上兩個錯誤,實在讓人懷疑三百年前的施琅神話還有多少可信度。

元宵節時,距分發到澎湖已經一個月,終於有機會放例假。這時節東北季風依舊勁急,清早走在馬公市街上,行人無幾。花了一個半小時逛遍市區附近幾個著名的古蹟景點,唯獨遍尋不著施公祠與萬軍井。直到一週後在夜幕低垂的傍晚時分,再次漫步在整建中的大井街,赫然發現施公祠原來就在天后宮毗鄰的巷口轉角,而萬軍井就在施公祠門外。

原以為施公祠該是富麗堂皇,而萬軍井必定古意盎然,待到親見之後不禁大失所望。在冬末春初蒼茫暮色中,外牆粉堊一新的的施公祠烏燈黑火顯的有點陰鬱沉寂;而水泥覆蓋加上塑膠水管的萬軍井更是古意全失。無怪乎在大井街來回走了兩三趟,才發覺這澎湖著名的景點竟是這般的不起眼。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八一年的縣長和省議員選舉,我以宜蘭縣第一位黨外立委身份,主持黨外家族協調會,最後決定推薦一名縣長候選人、兩名省議員候選人(一名推薦、一名報備)參與競選,形成和國民黨前所未有的三對三競選形勢。選舉結果,黨外當選縣長一席、省議員一席,取得三分之二多數,這不僅是宜蘭縣黨外的空前佳績,也是全台黨外最好的成績。陳定南與游錫堃即是經由這次選舉第一次走上公職之路。

為了對宜蘭縣歷史與人民有個嚴正的交待,更為了懷念在那場選戰中居於關鍵因素的黨外精神,最近台灣研究基金會經過十八個月的工作,即將出版《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夜四十八天》專書。我以策劃人的身分,至少和超過一百位以上的黨外工作者與支持者,有著感人心弦的直接互動。

這些黨外朋友大多來自基層,現在仍在基層,他們自稱「三夾板」、「小石頭」、「小卒仔」,最近卻不免越來越感到苦悶、焦慮、怨嘆、鬱卒、心痛、眼中含著淚水,起先他們還為民進黨辯護,後來他們漸漸變得沉默,以前他們昂首跨步、高談闊論,現在他們不敢俯視、低調待人,代之而起的,卻是無奈與辯解……幾乎消失當年的自我。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